是药三分毒:抗生素类药品易引发不良反应
近年来,深圳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显示,抗感染药物报告数量位居首位,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市民,我们应该如何确保用药安全呢?让我们深入了解一番。
在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后,我们发现抗感染药物报告占总报告数量的半壁江山,其中主要是抗生素类药品。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在抗感染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中名列前茅。据资料显示,过敏反应是抗生素类药品的常见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这也警示我们,抗生素不能随意滥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旦发烧就自行服用抗生素,但大多数发烧尤其是婴幼儿发烧,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滥用抗生素只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使用抗生素必须明确有细菌或支原体感染依据。
除了药物的本身结构外,药品的生产质量、包材、储运条件等也可能引起抗生素类药品的过敏反应。针对这一问题,深圳市药监局建议药品生产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临床应加强对此类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护,采取措施降低过敏反应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静脉注射给药的安全风险较高。部分消费者存在误区,主动要求医生给予输液治疗,认为其比口服药物更有效。但实际上,口服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在治疗效果上并无显著差异,而且口服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静脉给药低。患者应当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改变对注射剂的心理依赖。
除此之外,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现象较为普遍且可能增加安全风险。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了一些中药注射剂品种的不良反应情况。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也需要格外注意安全。
保障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市民应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和静脉给药。药品生产企业和临床医疗机构也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研究,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用药,保护我们的健康。深圳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提醒,关于临床用药需谨慎联合使用中西药复方制剂,并加强对患者不良反应的监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报告指出,一些中成药口服制剂,如咳特灵片(胶囊、颗粒)、维C银翘片(胶囊等)和鼻炎康片,都是中西药复方制剂,这意味着它们除了含有中药成分外,还包含化学药物成分。部分医师和患者对这类药品中的化学药物成分并不了解,常常将其当作纯中药制剂使用。
分析显示,由于忽视中西药复方制剂中的化学药物成分,临床使用中出现了超剂量给药、含相同成份药品的重复使用等不合理现象。这不仅可能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深圳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强调,临床使用这类药品时应格外谨慎。
医师和患者在临床使用含化学药成份的中药制剂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充分了解药物成分,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的剂量及注意事项使用药物。避免超剂量、超疗程用药和不合理联合用药等情况的发生。如果确实因为临床需要与其他化学药品联合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超剂量合并使用相同成分的药品。
特别提醒,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使用需谨慎,因为其含有的化学药物成分可能会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临床医师和患者应充分了解药品的成分和性质,遵循医嘱,合理使用药物。
深圳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提醒是为了保障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在面对中西药复方制剂时,我们需要格外谨慎,确保合理、安全地使用药物。更多相关新闻,请持续关注南方日报等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