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芬兰大学(东芬兰大学官网)
【能源领域的新突破,强烈推荐关注!】
近日,东芬兰大学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混合材料。这种材料融合了介孔硅微粒和碳纳米管的独特优势,旨在改善锂离子电池中硅的性能。这一创新成果在能源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对气候变化的深刻认识,各国和公司纷纷寻求气候中立的绿色技术。而电池技术作为绿色能源消费的一种重要替代方案,对于便携式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硅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材料,正逐渐在锂离子电池的阳极材料中崭露头角。
与传统的石墨阳极材料相比,硅的容量高达十倍之多。硅材料的不稳定性也给电池技术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尚无法仅使用硅生产出可行的电池阳极。针对这一难题,东芬兰大学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介孔硅(PSi)微粒和碳纳米管(CNT)的混合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结合了PSi和CNT的化学结合方式,确保锂离子能够顺畅地扩散到硅中。通过选择合适的偶联剂,这种材料不仅提高了导电性和机械耐久性,而且PSi微粒的可持续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些微粒由大麦壳灰制成,进一步减小了阳极材料的碳足迹。更令人兴奋的是,这种硅的生产过程非常简单,通过在植物岩上应用镁热还原工艺即可实现。植物岩是一种非晶形多孔硅结构,在大麦壳灰中储量丰富。
未来,研究人员还将致力于生产全硅阳极与固体电解质,以解决与锂离子电池相关的安全问题以及固体电解质界面(SEI)不稳定的挑战。这一创新研究为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让我们对更加高效、安全的电池技术充满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电池中国,所发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了解更多信息,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全国能源信息联系电话010-653677.【强烈推荐收藏关注】此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