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西医治疗方法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是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并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一般治疗
让孩子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这是关键的治疗步骤。为了让孩子保持平静,我们可以使用镇静剂如苯或注射苯钠。如有必要,还可以注射。让孩子保持半卧位,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饮食上,我们要限制盐的摄入,并给孩子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有细菌感染,我们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二、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
洋地黄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它的主要作用如下:
1. 增加心肌收缩力:洋地黄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功能,降低心室舒张期末压力,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有关。
2. 对周围血管的作用:洋地黄有增加周围阻力血管张力的趋势,但这一作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并不明显。
3. 减慢心率:洋地黄不仅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还能减慢心率,有利于心脏休息。
4. 利尿作用:洋地黄有轻微的利尿作用,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常用的洋地黄类药物有洋地黄毒甙、、西地兰和毒毛旋花子甙K等。洋地黄的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非常谨慎。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心肌炎等情况都可能增加洋地黄中毒的风险。
洋地黄的毒性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和神经系统症状等。在使用洋地黄前后,最好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毒性反应。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休息、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关于血清中浓度的检测与洋地黄中毒的诊断
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浓度,可以为洋地黄中毒的诊断提供有力支持。口服或静注后,在心肌组织和血清中的比例保持稳定,此时采血测定更为准确。临床治疗中,的有效血清浓度因年龄而异,对于儿童、婴儿和新生儿有不同的安全范围。超过这些安全范围可能意味着洋地黄中毒。
除了协助诊断洋地黄中毒,测定血清浓度还可以提供以下信息:的剂量是否充足、意外服用的早期诊断以及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用量监察。也需要注意,血清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需要结合病情及临床情况来确定是否中毒。
一旦出现中毒反应,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及利尿剂,并根据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以通过静脉点滴氯化钾溶液来恢复正常心律。也需要注意高钾血症及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禁止静脉滴钾。对于洋地黄中毒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异常的情况,可以采用苯妥英钠静脉注射或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对于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可以使用阿托品或特异抗体进行治疗。
在使用洋地黄时,需要注意注射事项,包括了解患儿的使用情况、掌握正确的用法及用量、做好心电图检查等。钙对洋地黄有协同作用,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避免给钙剂。
儿茶酚胺类药物如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有正性肌力作用,常用于心力衰竭等紧急情况。其中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是常用的药物,它们通过作用于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使用时需要根据剂量和病情来调整用量。
对于血清浓度的检测和洋地黄中毒的诊断,需要结合病情、临床情况以及相应的检查手段来进行综合判断。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需要注意正确的用法和用量,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异丙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正性肌力药物在心脏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能有效增强心肌收缩力,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这两种药物主要通过静滴方式给药,起效迅速,但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它们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心脏β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
异丙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也容易导致快速心律失常,因此多用于心动过缓的患者。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正性肌力药物,如近联吡啶酮和二联吡啶酮等,它们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并且具有较少副作用。但这些药物在儿科应用方面的经验尚不足。
在心脏病治疗中,利尿剂也是重要的一类药物。前负荷增加是心力衰竭的生理病理改变之一,使用利尿剂可以减轻前负荷。利尿剂主要分为强效利尿剂和噻嗪类与保钾剂尿剂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减少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从而降低左室充盈压,减轻肺毛细血管楔压。但在使用利尿剂时,需要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
血管扩张剂在心脏病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它们可以改善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增加心搏量。血管扩张剂主要通过扩张动脉阻力血管及静脉容量血管来减轻心脏负荷。在使用血管扩张剂时,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避免血压下降过多加重心肌缺氧。常用的血管扩张药物有硝普钠等。
心脏病治疗中的药物种类繁多,各有特点。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血管扩张剂在儿科临床的应用,包括硝普钠、酚妥拉明、哌唑嗪等。它们主要通过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来改善心衰症状。其中,硝普钠产生需注意毒性反应,用药超过72小时需检测血液硫氰酸盐值。酚妥拉明作用迅速但易致心率加快和低血压,需密切观察。哌唑嗪使小动脉及静脉扩张,减少心脏负荷。文章还介绍了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的非血管紧张素依赖作用及其治疗心衰的机制。最后提到扩血管疗法主要用于强心、利尿等疗效不著的较顽固的心力衰竭患者。
在儿科临床中,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广泛且重要,其中硝普钠、酚妥拉明和哌唑嗪等药物以其独特的机制在改善心衰症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硝普钠通过产生来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衰。其使用过程中需注意毒性反应的出现,当用药时间超过72小时时,应检测血液硫氰酸盐值,以防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硝普钠对光敏感,使用时需避光,并随配随用。
酚妥拉明作为一种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主要扩张小动脉,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周围血容量。其特点是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适合静滴给药。使用时需密切观察,因为可能出现心率加快、突然出现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副作用。
哌唑嗪也是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可使小动脉和静脉扩张,减轻心脏负荷。其口服后作用可持续4~6小时。在应用中,首剂使用时需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的出现,但后续服用则无此反应。
除此之外,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在治疗心衰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机制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代偿作用,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前后负荷、增加心功能等方面改善心衰症状。卡托普利的非血管紧张素依赖作用还包括影响激肽彩放酶激肽系统、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等。
扩血管疗法主要用于对强心、利尿等治疗反应不佳的顽固心力衰竭患者。通过联合使用血管扩张剂和儿茶酚胺类药物,如硝普钠与多巴胺或肾上腺素,有时能取得比单用一种药物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伴有低血压的心力衰竭患者。
患者症状缓解,气急、乏力等现象减轻,心功能提升Ⅰ至Ⅱ级,活动耐力增强,尿量增加,且心衰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下降。这可能与纠正低钾及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有关。远期效果显示,血液动力学持续改善,心功能进一步好转,心胸比例缩小。
对于药物使用,口服用药对于新生儿起始量为每次0.1mg/kg,日2至3次,随后逐渐增加到1mg/(kgd)。对于婴儿及学龄前儿童,用量为0.5至5mg/(kgd),分三次服用。青少年每次服用6.25至50mg,日2至3次。初始剂量宜小,并需监测血压,之后逐渐增量,多数患者能够耐受,副作用较少见。可能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压、粒细胞减少、味觉异常、口腔溃疡、皮疹、发热、蛋白尿及肾功能损伤。对于原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容易发生严重心动过缓。
依那普利(enalapril)是一种起效较慢的药物,口服后4小时达峰值,半衰期长达33小时,每日服药1至2次即可。与卡托普利相比,用药后血压下降较明显,应密切监测血压,而其他副作用较少。口服起始剂量为每日0.1mg/kg,分两次服用,逐渐增至0.5mg/(kgd)。曾有一系列关于依那普利治疗严重心衰婴儿的报道,年龄从4天到12周不等。除一例心骨炎外,其余心衰均明显好转,低钠血症恢复,血尿素下降。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可与、利尿剂联合应用,对扩张型心肌病、瓣膜病变和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均有效。与一般血管扩张剂相比,它具有持久的疗效,不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增强交感神经活性,不引起水钠潴留,并能改善心肌代谢,使肥厚的心肌回缩。在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上,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具有独特地位。
对于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的治疗,需采用迅速作用的强心苷类药物如、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甙K静脉注射以增强心脏收缩力。使用强利尿剂如速尿、利尿酸促进钠及水的排泄,消除肺水肿。给氧、解除烦躁不安、减少肺循环血量、静脉滴入血管扩张剂或联合应用正性血管收缩的药物等方法也被采用。
对于改善心室舒张功能,如果心室舒缓性及顺应性下降导致舒张期心室充盈障碍,可引发心衰。如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不宜用传统治疗心衰的正性肌力药物。肥厚性心肌病可使用β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前者如心得安2至4mg/(kgd),分三次服用;后者如异搏停3至6mg/(kgd),或稍苯吡啶、硫氮酮等,均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限制型心肌病则主要采取利尿剂等对症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极化液及能量全剂等药物也可用于治疗心衰。如氢化可的松5至10mg/(kgd)溶于5%葡萄糖液缓慢静滴,短期应用;极化液及能量合剂可改善心肌代谢;辅酶Q10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有一定效果。
在控制心力衰竭的必须进行病因治疗。例如对于急性风湿热需要使用抗风湿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阿司匹林;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可以进行手术;高原性心脏病应尽早转往平原地区;对于缺乏营养的情况应及时输血或补充维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