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暂停的治疗方法
一、关于治疗呼吸暂停的事项
关注呼吸状况是首要任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监护仪进行监测。当呼吸暂停发作时,应立即采取刺激措施,如弹足底、托背等,同时用面罩接呼吸囊进行加压呼吸。对于咽喉部有分泌物的情况,应及时将其吸净。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并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等。对于继发性呼吸暂停,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1. 紧急处理:当监测仪报警并观察到患儿出现呼吸暂停的迹象时,应先观察患儿而非监测仪。若患儿出现发绀或苍白,应立即给予刺激。若患儿四肢活动正常、面色红润且外周组织灌注充足,则可在给予刺激之前先进行检查。对于危重患儿,应在床边准备皮囊和面罩,以便进行紧急复苏。紧急处理的主要目标是恢复足够的通气和增加传入冲动。除了托背、弹足底等刺激方式,还可以将患儿置于振动水床,通过增加前庭的位觉刺激来减少呼吸暂停的发作。
2. 吸引鼻咽部分泌物和胃内容物:当发现患儿鼻咽有分泌物或胃内容物反流时,应轻轻吸引。对于刺激无效的患儿,应使用面罩和皮囊进行加压通气,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整氧浓度、避免气道阻塞、保持适当的通气频率、避免寒冷刺激等。
3. 继续治疗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如果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并伴有发绀和心动过缓,需要频繁使用面罩气囊加压通气,则应进行药物治疗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害。需要确定并治疗原发病因。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是关键。例如,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感染、呼吸道疾病等都需要相应的治疗。应积极预防和治疗低氧血症,保持充足的氧合。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避免体温波动和辐射热丢失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应避免各种触发反射,如负压抽吸、置胃管时的过度刺激、面部寒冷刺激等。
对于呼吸暂停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来确保患儿的呼吸和生命健康。从观察呼吸状况、紧急处理到继续治疗原发病和预防措施的实施,都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和精心照顾。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呼吸暂停的发作,确保患儿的健康成长。在新生儿护理中,气囊加压通气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在操作过程中需避免过度加压导致含氧量过高或肺部过度扩张。对于患儿来说,俯卧位有助于改善呼吸状况,同时确保双侧鼻腔畅通无阻。若使用奶瓶喂养可能导致呼吸暂停,应立刻停止并考虑采用鼻饲或胃肠道外营养。
在应对呼吸暂停的情况时,增加传入冲动是一种策略。降低环境温度、定时刺激如敲、摇动和拍打等可以有效唤醒呼吸中枢。使用振荡水垫可以增加前庭定位感受的冲动,从而减轻呼吸暂停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刺激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因此处理时需谨慎。
对于辅助通气,持续气道正压(CPAP)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它有助于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其机制包括维持胸壁稳定性、增加功能残气量等。鼻塞虽然方便,但使用不当可能带来创伤和吸入危险,而气管内插管更安全但仅适用于严重情况。
在药物治疗方面,氨茶碱栓剂等药物曾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尽管给药途径有所调整,甲基黄嘌呤类药物仍是主要治疗手段。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增加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兴奋呼吸中枢、改善呼吸肌功能等。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监测血药浓度,确保在理想的治疗范围内。
除了上述措施,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值得尝试。对于营养状况不佳的极低体重儿,在辅助通气期间,应尽可能提供充足的营养摄取和最低的呼吸能量消耗。在使用呼吸机时,应尽可能缩短通气时间,避免继发感染和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生。
咖啡因的负荷量标准明确,为每公斤体重10mg。枸橼酸咖啡因则稍微加倍,为每公斤体重20mg。这些剂量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给予。为了维持有效的咖啡因浓度在5至20mg/L之间,我们需要给予维持量,通常是每天每公斤体重2.5mg咖啡因或枸橼酸咖啡因5mg。双盲法试验表明,茶碱与咖啡因的功效如出一辙。咖啡因的半衰期大约是100小时,所以每天一次给药即可,无需频繁监测。而茶碱的半衰期约为30小时,由于其药物动力学的个体差异较大,血药浓度可能有所波动,因此需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并相应调整剂量。
在新生儿中,茶碱的甲基化产物即为咖啡因。在稳定状态下,血浆中的茶碱与咖啡因的比例有时达到0.3至0.4。甲基黄嘌呤的总药效是这两种具有药理活性的药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良好的监测条件下,使用甲基黄嘌呤是相对安全的。其副作用主要与其药理效应过强和剂量相关。虽然有人认为咖啡因相较于茶碱能更有效地减少呼吸暂停的次数,但由于咖啡因的副作用通常在其血药浓度远高于治疗浓度时才出现,因此其毒性较小,治疗指数较高,似乎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咖啡因缺乏静脉制剂。
甲基黄嘌呤对全身有着广泛的影响。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甲基黄嘌呤可能会引起紧张不安、易激惹、震颤和反射过强等症状。茶碱可能引起窦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相较于茶碱,咖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更大,而对心血管和外周系统的影响较小。在高血药浓度时,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呕吐、喂养困难、腹胀和胃酸分泌增加。茶碱具有较强的舒张平滑肌的作用,其肺血管舒张和支气管扩张的作用特别有益于患有慢性肺疾病的患儿。快速静脉输入可能导致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在治疗浓度范围内,它们很少引起动脉导管开放。甲基黄嘌呤可刺激胰岛素释放,增加血糖和脂肪酸水平。虽然这些副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注意,但在通常的治疗剂量下,它们并不构成主要问题。
如果在最理想的治疗水平下呼吸暂停仍然持续存在,我们需要寻找其他可能导致呼吸暂停的潜在病因。另一方面,甲基黄嘌呤治疗可能掩盖了以呼吸暂停为表现的其他情况,特别是新生儿败血症。值得注意的是,约有25%的新生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可能对甲基黄嘌呤治疗无反应,此时可能需要辅助通气或其他药物治疗。
多沙普仑是一种呼吸兴奋剂,用于治疗茶碱治疗无效的持续新生儿呼吸暂停。其副作用如流涎、紧张不安、肝功损害、胃肠道刺激和高血压限制了其应用。虽然其衍生物keto-doxapram的副作用较少,但其广泛应用仍需进一步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其他如阿米三嗪和内啡肽的拮抗药如纳络酮等也在研究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
关于出院计划,甲基黄嘌呤治疗通常需持续到患儿发育到35至37周,且没有明显的呼吸暂停发作一周以上。对于那些停药后呼吸暂停再次发作的患儿应继续使用茶碱,并尝试每过一个月撤药。尽管家庭监测存在一些压力和经济负担等问题,但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呼吸暂停病儿如曾有明显危及生命的情形、慢性肺部疾病和气管切开术等的患儿仍需要进行家庭监测。应给这些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并教导他们心肺复苏技术和如何使用提供的监测仪。
至于预后方面,呼吸暂停常常是各种疾病的严重症状之一。出现呼吸暂停的患者预后较差,继发性呼吸暂停的患儿病死率较高且容易发生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因此早期识别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