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急性心包炎的病因复杂多样,涵盖了特发性、肿瘤性、结核性以及其他感染、病性结缔组织等多种因素。在一组国内心包炎病例分析中,结核病、肿瘤性和特发性是主要的病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抗生素和化学治疗以及相关诊疗技术的进步,结核性心包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肿瘤性和特发性心包炎的发病率则有所上升。
在发病机制方面,急性心包炎的病理变化早期表现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可能伴有纤维蛋白沉积和粘性液体的渗出,被称为纤维蛋白性或干性心包炎。随着病情的进展,渗出物中的液体量可能增加,甚至达到2-3L,这时就称为渗出性或湿性心包炎。心包炎的渗出物可以是纤维蛋白、浆液血或化脓性。
炎症反应常累及心包下心肌,严重时可能涉及深心肌,称为心肌心包炎。在心包炎愈合过程中,可能残留小斑块或不同程度的粘连。如果炎症影响到心包壁的外表面,还可能引起心脏与相邻组织的粘连。急性纤维素心包炎的渗出物有可能被完全吸收,也有可能机化形成疤痕,甚至导致心包钙化,最终可能发展为缩小心包炎。
在病理生理方面,急性纤维蛋白心包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心包积液是急性心包炎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主要原因。如果心包积液渗出缓慢,不会伴有心脏压塞或心包填塞的临床症状。如果渗出物迅速或大量积累,就会增加心包腔内的压力,限制心脏扩张,减少心室舒张期的充盈和心跳。身体会通过多种机制进行补偿,以维持血压。但如果心包渗出继续增加,心脏压塞或心包填充可能发生,最终导致循环衰竭。
心脏压塞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心包积液的容量和储存速度,还取决于心包的韧性和心肌功能状态。例如,心包纤维化、增厚或肿瘤浸润等情况,都会使心脏压塞更容易发生。对于急性心包炎患者,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