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形成原因多样,治疗的首要步骤是探寻并处理其根源。若是由炎症引发,可通过抗生素联合激素的治疗方案来抑制新生血管膜的生长或促使其缩小。
对于非病因治疗,目前尚未有特效药物专门针对新生血管膜。虽然有人尝试使用α-2a干扰素,其剂量为每平方米300万至600万U,配合口服药物,共8至12周,但大部分情况下(90%),患者的视力并未得到改善。尽管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新生血管膜有所缩小,但由于副作用较大,因此并不推荐广泛使用。有观点建议将其作为手术切除新血管后的辅助药物,以降低复发几率。最近,动物实验中的苯二甲蓝染料光动力学疗法展现出关闭新生血管膜的潜力,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激光凝结已被验证为治疗新血管膜及预防严重视力丧失的有效手段。尽管激光治疗有其优势,但并非最佳解决方案。数据显示,对于黄斑中心凹新血管膜,激光治疗后2年内老年黄斑变性组的复发率为52%,特发性新生血管膜组的复发率为28%。复发可能与激光覆盖面不足或未能完全破坏新生血管膜有关。激光治疗可使用氩、氪裂隙灯激光、二极管激光或激光间接眼底镜。
针对黄斑新生血管膜,手术也是一种改善视力的途径。自1989年deJuan和Machemer首次进行视网膜下切除新血管膜的手术后,涌现出多种手术方法。尽管手术在某些情况下对新生的血管膜有益,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改善视力。患者可能会感受到敏感性的提高、视力变形的消失或改善、中心暗点的减少或阅读速度的加快,特别是在老年黄斑变性中更为明显。由于长期随访的缺乏以及前瞻性的随机控制研究,手术方法仍不应盲目进行。
二、预后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反复出血会严重影响视力的恢复。对于这类患者,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后续治疗与护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