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冲动控制障碍
当我还在小学的时候,班上的同学们频繁地丢失物品,从简单的文具如铅笔、橡皮,到零花钱和衣物。经过深入调查,排除了外国同学作案的可能性。最终,老师发现真正的小偷竟然是班级中的一名同学。那时,听到老师的说法“小偷的行为源于学生的内心冲动”,我尚不能理解其深意。随着岁月的流逝,我逐渐了解到这是一种被称为冲动控制障碍的疾病。
冲动控制障碍,又被称为意向控制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在强烈的欲望驱使下,患者会采取一些不当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违背社会规范,甚至对自己造成伤害。患者通常声称自己的行为是冲动的,无法自控。这种行为并不包括正常的性欲和性行为。由于冲动控制障碍患者的行为常常违反法律法规,因此在医疗临床中相对少见,更多是在司法精神疾病鉴定中遇到。
尽管关于冲动控制障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识别,但国内外学者对于其临床现象学特征的认识基本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点:
患者深知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他们尽力想要控制,但总是以失败告终,无法有效掌控自己的行动。这些行为并没有明确的外部目的,如盗窃、纵火等。患者并非为了经济利益、掩盖罪行、改善生活状况、达到政治或社会目的,也不是为了发泄私愤或进行报复。简而言之,他们的行为似乎毫无缘由。
在行为发生前,患者的情绪紧张或不快感逐渐增强。在行为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或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感仿佛能暂时缓解他们内心的紧张和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症状会反复发作,而在间歇性发作期间,患者并无明显的精神障碍。
冲动控制障碍患者因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做出一系列不可接受的事情,甚至违法或伤害自己。这些患者处于危险的边缘,但同时也值得我们的同情。当家庭成员出现冲动控制障碍的症状时,必须尽快寻求治疗,以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