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应该做哪些检查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揭示中浆病的多元表现
FFA,即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作为诊断中浆病的必备手段,为激光治疗中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表现形式千变万化,详细总结如下:
漏点类型:CSC典型表现呈现三种漏点形式。
1. 圆点扩大型,也称为墨渍弥散型,最为常见,占据70%~80%。以染料泄漏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2. 喷出型,又称冒烟型,占10%~20%。此类型是由于FFA后期染料进入分离的视网膜下间隙,形成盘状荧光池,呈现出冒烟状的视觉效果。
3. 非典型泄漏点类型,病变常呈丛状分布,泄漏不明显或极慢,通常出现在慢性复发、亚急性或恢复期。
同一只眼睛可能多个泄漏点并存,上述三种类型也可能同时存在。这些泄漏点主要出现在荧光造影静脉期后,但也有少数出现在动脉期,这是中浆和脉络膜新血管膜的重要区别之一。
还有局限区RPE渗漏染色类型、RPE浆液脱离型及混合复杂型等多种表现。其中混合复杂型会伴随RPE与下方的浆液性视网膜分离,RPE萎缩带的范围可能很广。
除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1986年Hayashi通过消炎绿荧光血管造影(ICGA)观察了5例CSC患者,提出中浆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的损伤与脉络膜循环障碍有关。ICGA如今已成为研究CSC病理变化的重要方法,也是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老年患者或伴有不典型色素上皮萎缩的患者尤为重要。
ICGA主要表现如下:脉络膜血管低灌注、脉络膜血管高渗透、荧光渗漏、RPE脱离以及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等。
在中心视野方面,急性期存在相对或绝对的中心暗点,特别是在Amsler表检查下暗点更为明显,视力变形。恢复期后中心视力可能恢复正常,但病程长或反复发作的患者,中心视力可能有相对暗点。部分病例视力恢复良好,但Amsler表检查仍显示中心相对暗点存在,视物变形更为常见,对比敏感度、后像恢复时间等可能无法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