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缺乏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维生素K缺乏与发病机制
维生素K在人体内的正常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其缺乏和病因却常常被人们忽视。让我们深入了解维生素K缺乏的成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分析:
维生素K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吸收障碍和使用障碍。吸收障碍方面,胆盐缺乏如胆总管梗阻、胆瘘等导致的胆盐缺失,或是长期服用矿物油润滑剂,都可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肠道疾病如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道切除术后等也会导致维生素K的吸收障碍。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肠道细菌生长,从而减少了肠道合成的维生素K2。使用障碍方面,严重的肝功能损伤以及口服抗凝剂如苯丙酮双香豆素等,由于其化学结构和维生素K类似,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活化,导致维生素K的使用受到阻碍。
二、发病机制:
维生素K在人体内的运行机制也相当复杂。维生素K1通过远端小肠主动转运进行吸收,而维生素K2则通过胆汁和胰液的参与在末端回肠和结肠进行被动扩散和吸收。它还与乳糜颗粒结合,从淋巴系统转移到全身,并储存在肝脏、肾上腺、肺、、肾脏等器官中。其储存量并不大,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液体石蜡、其他脂溶剂、轻泻剂等都会显著降低维生素K的吸收。长期腹泻、脂肪吸收障碍或胆管阻塞的患者也容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紫外线及碱性环境也容易破坏复合物的活性。
当维生素K缺乏时,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激活会受到显著抑制,导致各种出血症状。维生素K还参与到骨、牙、肾、皮肤、肝、乳腺等组织的蛋白质分子中,调节骨基质中的钙沉积,并参与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我们需要摄入适量的维生素K。据美国科学院推荐,正常成年男性每天应摄入70-80微克,成年女性每天应摄入60-65微克。研究表明,人类每天对维生素K的需求量在0.5~1.0微克/公斤之间。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维生素K缺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