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并不罕见,其最小发病年龄甚至可以低至1岁。尽管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某些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或精神紧张等可能诱发此病症。其症状表现多样,可能突然停止,伴随轻度心悸、心前不适,也可能持续发作,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甚至严重到导致晕厥、休克和心功能衰竭。患者通常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个特点是其心动过速发作时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这在儿童患者中尤为如此,因为他们的症状通常较轻,晕厥的情况较少。心电图表现特征为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左偏以及窄QRS波群。
在疾病的发病机制方面,触发活动和折返激动可能是主要机制。已有证据表明,在某些患者的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中,会出现高振幅延迟后除极现象,这是触发活动的直接证据。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对维拉帕米敏感,这也支持了触发活动的存在。另一方面,折返激动的发生可能与细胞膜慢通道的活动有关。
对于这类患者,一般的心脏检查如体检、X线胸片、常规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检查通常无异常。长期持续发作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脏扩张、心力衰竭等。长期随访表明,大多数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预后良好,且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反应满意。
值得注意的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通常正常,心电图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手段。当面临难以识别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食道心电图可能有助于发现房间分离,从而明确诊断。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虽然可能带来一些不适,但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良好,且可以通过适当的医疗手段进行有效管理。
对于这类患者,除了医学治疗外,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活方式的调整可能有助于减少病症的发作,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