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原因为黑诊所滋生“添柴加油煽风点火”
一直以来,医院和诊所都是人们寻求治疗与护理的港湾。一些无照经营、医生无证执业、卫生环境恶劣、药品来源不明的黑诊所,如同幽灵般在全国蔓延。这些打着治病旗号、实则进行生意经营的黑诊所,严重破坏了医疗行业的秩序,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记者深入调查后,揭示了四大原因,为黑诊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这些黑诊所大多选址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城中村,利用其人流密集的特点,进行非法行医。
黑诊所之所以能滋生,离不开“以药养医”这一体制的推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医疗体制中存在着这一问题。一些药物从出厂到患者手中,价格能上涨数倍甚至更多。虽然明知黑诊所可能存在的风险,但由于正规医院高昂的费用,许多患者仍选择黑诊所。一位在北京打工的张小姐算过一笔账,她到正规医院看一次普通感冒就花去了相当于四分之一月工资的费用。相比之下,黑诊所的费用显然更具吸引力。
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匮乏和看病流程繁琐,也为黑诊所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挂号排队、托关系,小病求医一整天,这样的经历让许多患者苦不堪言。这种“看病难”的现象,使得许多患者转向黑诊所寻求方便和快捷的治疗。
这些黑诊所的整治一直是国家卫生部门的重点任务,它们如同顽强的“小强”,在整治行动结束后往往会重新冒头。尽管官方从未公布具体数字,但从各地的成果来看,打击黑诊所并非易事。据了解,仅杭州市萧山区在2013年就取缔了各类无证诊所462户次。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联合打击非法行医的行动,清理黑诊所。
为了彻底铲除这些黑诊所,我们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一方面,要改革医疗体制,打破“以药养医”的局面,降低药品价格,让百姓病有所医。另一方面,要增加医疗资源的投入,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打击黑诊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合作,铲除这些危害人们健康的黑诊所,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和谐的医疗环境。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每个人都知道,一旦踏入浙一、浙二医院的大门,至少半日的时光将被占据。若是遇到复杂病情,繁琐的检查流程更是让人耗费整整一天的时间。正因如此,许多患者在面对小病小痛时,无奈选择黑诊所,坦言“小问题,不用去医院”,实在是耗不起时间。
看病难,究竟难在何处?实际上,并非所有疾病都需要涌入大型医院争夺稀缺的号源。许多常见的健康问题,完全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解决。基层医疗的发展现状却令人忧虑。
每年,我国培养近60万名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下到基层的医生却仅仅约10万人。收入低、无法实现抱负等问题,让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严重。像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马克唐镇卫生院,仅有4名职工,要为19个自然村的5040人提供服务,职工待遇与繁重的工作负担极不成正比。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郭玉芬谈及西部和农村医疗人才的匮乏问题,几乎是满含泪水。她认为,城乡医疗秩序的混乱与基层医院建设不到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医疗,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基层医疗的薄弱,不仅让患者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让许多有医学梦想的青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如何改善基层医疗环境,吸引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或许,我们可以从政策层面加大基层医疗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让每一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