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豆安全有保障?审批历时3年

关于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与安全性

近日,关于转基因大豆的话题再度引发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随着农业部批准发放三个转基因大豆进口安全证书的消息传出,民众对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于发接受了访谈,为我们深入解读了这一议题。

彭于发指出,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食用大豆油均为转基因大豆油。对于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我国审批这3个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均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整个审批过程历时约3年。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高度重视和谨慎态度。

据了解,这三种转基因大豆不仅在其输出国已经获得批准,还在多个国家获得相同的认证。如抗除草剂大豆CV127、抗虫大豆MON87701以及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等品种已在多个国家被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这些品种在进口前已经通过了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验证试验,包括生存竞争能力、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抗营养成分和食用安全检测。根据验证结果,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通过了该3种转基因大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安全证书申请。

彭于发强调,我国对转基因大豆的安全评审一直秉持着严谨的态度。以抗除草剂大豆CV127为例,从提交申请到最终批准进口安全证书,历时长达三年。在此期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真实性、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的相关验证试验,以确保其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在我国已有一定历史。自1997年起,我国就开始陆续批准不同品种的转基因大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除了此次批准的三个品种外,还有抗农达大豆GTS40-3-2、抗除草剂大豆A2704-12、抗除草剂大豆MON89788等五个品种也已经获得进口安全证书。

面对如此多的转基因作物品种进入国内市场,民众对其安全性产生疑虑是不可避免的。专家们表示,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和评审,这些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证实。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可以更好地认识转基因作物,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我们也期待科技与社会能够更好地融合,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福祉。中国的大豆进口决策主要由国内市场供需状况决定,进口与否及数量完全由市场自主调节,国家并未设立配额等贸易壁垒限制大豆进口。对此,彭于发先生给出了详细的解读。

中国每年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大约1.2亿亩,我们的品种及技术水平相较于一些国际先进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其中,多乱杂和混收混种的问题尤为突出,加之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国内生产的大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过去几年中,我们不得不每年进口超过5000万吨的大豆。按照当前的大豆品种和技术水平推算,生产这些进口大豆需要超过4亿亩的耕地。但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有限,无法承担如此大规模的生产任务。

彭于发先生进一步介绍了我国大豆的进口历程。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进口大豆,当年进口数量为29万吨。到了1996年,进口量增至111万吨,基本都是非转基因大豆。美国从1996年开始批准种植转基因大豆,而我国从1997年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当年进口大豆总量达到288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的237万吨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其余部分来自巴西。

随着国内大豆需求的持续增长及国内供应的不足,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攀升。从2009年至2012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分别为4255万吨、5480万吨、5183万吨和5838万吨。这一趋势反映出我国市场对大豆的旺盛需求以及国内生产能力的相对滞后。

我国在大豆进口方面的决策是依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必然选择。这也为我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即通过引进国外优质大豆和先进技术,促进国内大豆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