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若艾滋病人进澡堂不传染将删规定
在中国,沐浴业的新管理办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商务部起草的这份文件,旨在确保公共浴室的安全性,特别规定沐浴场所需要设立警示标志,禁止性病、艾滋病和传染性皮肤病患者进入。这项措施不仅体现了对公共健康的关心,更是对个体责任的呼唤。
这项管理办法的出台,迅速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网络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公众表示支持这一规定。其中,一位在珠海中学工作的李女士表示,虽然她不歧视性病患者,但考虑到公共浴室的环境,为了防范可能的风险,她支持这一规定。她认为,身患传染性疾病的人在进入公共场所前,应该慎重考虑自己是否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潜在风险。
这一规定也引发了一些反对的声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虽然规定是为了保护公共健康,但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之嫌不可忽视。他认为,这样的规定会加剧公众对艾滋病患者的误解和歧视。北京一家洗浴中心的工作人员也表达了担忧,称艾滋病不会写在脸上,如果每个客人都要筛查,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把客人吓跑。
对于外界的反馈,商务部一位官员表示,制定这一规定的初衷是出于对公共健康的考虑。他们将会认真汇总网上的意见反馈,并邀请专家对意见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如果论证结果显示艾滋病人进入公共浴室不会造成传染,他们会考虑从征求意见稿中撤下这一条款。
北京民间防艾组织中国彩虹健康中心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这一规定违背医学常识,不符合国务院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条例》。该组织负责人肖冬说,多年来没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人因出入公共浴室而感染艾滋病。他认为,这一规定可能是出于误解和对艾滋病的恐惧。
这项管理办法的出台反映了社会对于公共健康与个体权利的平衡考量。在关注公共安全的我们也需要关注个体的感受和需求,确保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专家解读:公共浴室水不会传播艾滋病
近日,知名艾滋病干预专家张北川发表观点,强调公共浴室的水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他的这一说法得到了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性病艾滋病中心主任吴尊友的进一步证实。
张北川表示,科学研究表明,HIV的传播需要含HIV的一定浓度的鲜血与他人的新鲜伤口直接接触才可能实现。公共浴室的水,无论是流动性还是其成分,都无法构成艾滋病的传播媒介。他担忧,某些误解和恐慌可能导致公众对艾滋病的过度恐惧和歧视。
吴尊友也明确指出,艾滋病并不通过皮肤接触传播,包括在公共浴室中可能相互接触的尿液和汗液中都不含有艾滋病毒。这一信息旨在消除公众的误解和恐慌。
他也提醒公众注意,公共沐浴场所是男男性行为的高发地之一,而这一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途径之一。商务部发布的提醒可能更多地是关注这一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但具体表述上确实缺乏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公众在公共场所仍需保持警惕,了解艾滋病的正确传播知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对于公众而言,了解艾滋病的正确传播方式至关重要。艾滋病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只有通过科学的认知,才能真正做到预防和保护自己。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权威媒体和专业机构的报道。(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