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监春节重点查年夜饭 紧盯55家中央厨房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昨日发布通报,针对节日期间的食品市场进行了大规模抽检。此次抽检涉及17种节日食品,共采集了1100个样本,发现存在问题的食品共有6种,均已责令全市下架。
随着春节的临近,北京市将重点加强对集中餐饮和餐馆的监管力度。其中,全市55家连锁企业的中央厨房成为重点监控对象。眼下正值年货销售高峰期,市食药监局对节日热销及北京特色食品进行了抽检,包括大米、肉、食用油、豆制品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以及水饺、元宵、汤圆、糖果制品、炒货等。
通报指出,这6种不合格的食品均为北京本地企业生产,包括北京康兴达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市天瑞祥食品加工中心等多家企业的产品。这些食品的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微生物超标,部分产品甚至检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市食药监局已要求各食品经营单位立即停止销售上述产品,并责令相关企业进行整改,加强食品加工环节的风险控制。
除了对食品的抽检和监管,市食药监局还对多家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进行了节前检查。中央厨房是餐饮连锁企业集中完成食品成品或半成品加工制作的重要场所,其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餐饮安全。目前北京拥有中央厨房的食品企业共有55家,部分中央厨房负责为数百家餐饮连锁店配送食品。其食品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市食药监局副局长张风平介绍,中央厨房的经营范围被严格限定,不得超出许可范围加工制作食品。不同原料、工具、成品必须分区域存放,以防止食品在存放和操作中产生交叉污染。
春节期间,市食药监局将重点检查餐饮年夜饭的安全情况,包括餐饮原辅料的采购、加工环境、设备、容器、餐具消毒等。市食药监局还将对中央厨房建立食品安全技术审评制,以严防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昨天的通报现场,检测人员还对鲜肉和汤圆进行了快速检测,以展示其食品安全监管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汤圆不含违规添加的硼砂,而对瘦肉精的检测也在10分钟内完成,确保市民的食品安全。食品包装的微小瑕疵也难逃检查人员的敏锐目光。在超市的货架上,一种包装精美的腊八米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这款产品的营养成分表上,厂家在“钠”字的书写上出现了小小的笔误,被误写为“纳”,并且数值的精确度也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未能精确到小数点之前。对此问题,超市方面表示将立即与厂家取得联系,核实并纠正这一错误。
在海淀食药监局食品流通监管科科长张丹的监管下,社区超市与市民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了更好地保障市民的节日食品安全,辖区内的29个食药监所与640个社区实现了无缝对接。张丹科长提醒广大市民,在购买节日食品时,除了关注食品的品牌、价格等因素外,更应对食品进行色、香、味等感官检查。对于可疑变质的食品,市民应提高警惕,避免购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散装食品,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当留意销售区域是否明确标示出食品名称、生产者联系方式、生产日期以及保质期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本要素,也是消费者判断食品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此,我们也提醒广大食品生产厂家和超市,要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规定,确保食品包装的准确性、清晰度和完整性。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为市民提供安全、健康的节日食品。(来源:新京报)更多食品安全相关精彩内容,请浏览我们的官方网站或相关新闻报道,让我们共同关注食品安全,守护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