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为何要痛骂秦国和赵国为马奴?原
为何有人痛骂秦国为“马奴”?《大秦赋》为你揭晓背后的故事
在古装电视剧《大秦赋》中,赵偃与秦王的会盟引发了人们对秦国身份的争议。赵偃与秦国结盟背后的动机引发了燕国的愤怒,他们痛骂秦国和赵国为“马奴”。那么,这一称呼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我们要了解秦国的起源。秦国的始祖秦非子,是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由于替周天子养马有功,秦非子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这一事件成为秦国历史上的里程碑。此后,秦国逐渐壮大,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称秦国为马奴并非完全无稽之谈。
而赵国与秦国同宗同源,都是嬴氏后裔。赵国始祖造父曾为周穆王驾车,也有与马相关的历史渊源。虽然严格来说,赵国与秦国的起源有所不同,但燕国将赵国也痛骂为马奴,也勉强说得过去。
那么,《大秦赋》中的燕国为何如此愤怒地痛骂秦国和赵国为“马奴”呢?这还要从周朝的历史说起。周朝时期,秦国和赵国都曾为周王室效力,守护周王朝的疆土。随着秦国的崛起和赵国的兴盛,这两个诸侯国逐渐展现出强大的实力,这让一些诸侯国感到不安和嫉妒。特别是在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崭露头角,引发了其他诸侯国的恐慌。燕国作为其中之一,便通过痛骂秦国和赵国为“马奴”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这一称呼虽然带有一定的贬义,但也反映了秦国和赵国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秦国和赵国都曾因为养马有功而得到周天子的赏识和封赏,这是他们崛起的起点。这一称呼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或民族时,应该全面看待其历史背景和贡献。
《大秦赋》中的燕国痛骂秦国和赵国为“马奴”,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源于两国历史上的养马功绩。这一称呼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了解这一称呼的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秦国和赵国的历史以及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赵鞅打破了原有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在中原的版图。此后,赵国、魏国、齐国、燕国和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说到燕国,它之所以痛骂秦国和赵国为“马奴”,其实是想突显自身的历史厚重感。燕国,自公元前1044年建立至公元前222年灭亡,是周朝时期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它的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召公封在蓟地,建立燕国,这个诸侯国臣属于西周。召公并未亲自前往蓟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长子克去管理蓟地,自己留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继续辅佐周王室。燕国不仅是姬姓侯国,更与周王室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较之下,秦国和赵国的崛起,离不开周天子的封赏。燕国痛骂秦国和赵国,实际上是想展现自己的优越感。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显得有些可笑了。当秦国和赵国准备结盟时,东周王朝已经被彻底消灭了,连周天子都不在了。燕国作为周王室的后人,自然无需再提及赵国和秦国的历史。尽管燕国的资历确实够老,早在西周初期就成为侯爵诸侯国了,但现在身处优胜劣汰的战国时期,燕国若不想办法增强实力,只是一味痛骂秦国和赵国,是无法改变自己被屡次欺负乃至灭亡的结局的。
燕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无疑是深厚的。作为周朝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它有着自己的荣耀和骄傲。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时代在变迁。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竞争的时代,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壮大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燕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放下过去的优越感,积极寻求发展之道,才能在战国七雄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