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新国标将强制实施 达新标水理论上可直饮

最近,关于我国自来水合格率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饮用水安全的担忧。尽管相关部委已经明确表态,我国自来水合格率达到了83%,但仍有不少公众对此持怀疑态度。为了关注饮水卫生,卫生部启动了全国首个“饮用水卫生宣传周”。

早在2007年,国家发布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将水质标准由35项提高到106项,以更好地与国际标准接轨。今年的7月1日,这项标准将强制实行。这是否意味着从7月1日开始,自来水管里流出的水就可以直接饮用了呢?对于这个问题,中央台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记者随同北京市昌平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来到旧县村的一个自备水源供水点进行日常监测。在昌平区,居民供水主要有四种方式,这也是全国范围内最常用的供水模式。旧县村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水质消毒,卫生监督员需要对终端水龙头的余氯数值进行监测。

卫生监督员通过快速检测末梢的二氧化氯值来判断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经过检测,自来水中的二氧化氯含量合格,能够保证消毒效果。昌平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副所长解洪瑞告诉记者,目前的日常监测指标除了二氧化氯外,还有其他的检测指标。自新标准颁布后,检测指标的数量和严格程度都有所提高。由于实验室条件和检测成本的问题,全部检测106项指标并不现实。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水室副主任张岚表示,饮用水标准分为常规检测指标和非常规检测指标两个部分。常规检测指标是42项,反映各个地方饮用水的常态情况。而非常规检测指标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质情况选择性进行检测的。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和检测成本也是限制全面检测的原因。目前只能对不同级别的卫生监测部门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然而实际上仍存在差距,尤其是基层监测能力仍然薄弱。对此张岚表示应加强对CDC检测能力的投入以更好地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尽管目前面临资金和技术难题但相关部门仍在努力保障新国标的顺利实施以保障人民的饮用水安全。解洪瑞认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而非指标的增多因为随着指标的严格需要更多的净水设备而资金来源是一大难题特别是对于农村这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单位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应加大对基层净水设施的投入并加强对饮用水安全的监管以确保人民的饮用水安全健康。关于直饮水安全的解读

当我们谈论实现106项指标的完全监测时,我们是否就能够安心地喝上健康安全的直饮水了呢?张岚对此表示,达标的水质从理论上确实能够保证饮用安全,但在现实的多部门管理和多环节供水模式下,直饮水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从源头到水龙头,水的旅程经历了多个环节:源头的水质、净水处理过程、管网输送等,每一个环节都对最终的水质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其中,老旧管网的年限问题、二次供水的传统水箱管理不善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影响水质安全的隐患。

为了确保每一滴自来水的安全,我们必须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向公众提供合格的“洁净水”是其基本职责。在提高自来水质量的过程中,除了从源头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更重要的是对各地的网管进行改造和升级,以此来消除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的“一公里”安全隐患。

我们还需要明白,直饮水的实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难题,更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多环节协同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真正做到了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才能够确保每一滴直饮水的安全。对于和相关企业来说,确保直饮水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我们也应该关注自来水的安全问题,积极参与到水质监督中来,共同为喝上更加健康安全的直饮水而努力。

上一篇:如何选择股票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