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委:金银花山银花分列有利于药物安全

华南忍冬风波:一场关于药典命名之争

至昨日,一场因湖南官员陆群微博实名举报引发的关于“南方金银花”更名为“山银花”的风波已持续四天。这场风波的中心,是关于国家药典委员会对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分类决策。

昨日晚间,国家药典委员会在官网上发布了一份详尽的声明,通过展示一系列对比图谱,详细阐述了金银花与山银花在植物外形、药材性状以及化学成分上的显著差异。药典委员会强调,将金银花与山银花分列,旨在确保药品的安全与品质。

声明中提到,这一决策的背后,还关乎药农的利益。将灰毡毛忍冬、黄褐毛忍冬等列入山银花,并批准一系列使用山银花的药品品种,都是为了维护药农的利益。

而在背后,一场关于药典命名标准的争议也在持续发酵。陆群在微博上多次指出,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南方金银花”更名为“山银花”的决定,背后可能涉及到地域利益与权力斗争。他进一步透露,两名主导这一改名的官员均为山东籍。

关于这场风波的焦点之一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区别,药典委员会通过图谱详细展示了二者在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差异。陆群则更多地从历史和传统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他提出,历史上金银花的来源包括多种植物,而并非仅仅是山东忍冬。陆群还提到一名多物的药材混用现象可能带来的风险,强调在药品命名和分类上需要谨慎。而国家药典委员会则表示,分类的依据是基于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差异。在这场风波背后,其实是关于传统与现代、地域与国家的利益交织问题。这场风波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命名争议,更是对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随着陆群继续深入揭露背后的故事,这场风波可能会引发更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在中国药典的历史演变时,一个引人注目的议题浮出了水面。在1977年的药典中,三种新的药材被纳入其中,这标志着当时中药材标准化进程的一大进步。到了2005年版的《中国药典》时,一场关于金银花品牌权的争议却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金银花的本草传承和产业发展现实。有人指出,2005年的药典似乎“无视”了金银花的传统认知,将“金银花”这一名称专门赋予某一特定产地的忍冬,而忽略了许多南方地区长期以来对金银花的品牌认知。尤其是灰毡毛忍冬,这一在湘、黔、川、渝、鄂、桂等省区市广泛种植的药材,被重新命名为“山银花”。

灰毡毛忍冬,这一药材的命运转变引人注目。在药典委员会的解释中,灰毡毛忍冬在2005年的药典之前,仅仅是地方药材标准,属于地方习用药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当地为解决贫困山区农民的致富问题,组织大面积种植灰毡毛忍冬后,其地位逐渐上升。

国家药典专业委员会在审查灰毡毛忍冬的相关研究资料时发现,虽然它与传统的金银花在药用历史、植物来源、药材性状、化学成分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与其他种类的忍冬相比仍具有相似性。经过专业委员会的深入讨论,最终决定将灰毡毛忍冬收入药典的山银花项下。灰毡毛忍冬的列入药典并不存在所谓的更名问题。

对于湖南等地的种植户而言,这场争议无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陆群指出,湖南省的地方药典早在1993年就已将灰毡毛忍冬列入金银花。而且,隆回县的“中国金银花之乡”的荣誉也是基于这种药材的。更令人瞩目的是,“隆回金银花”(灰毡毛忍冬)已被列为生物医药产业优势药材资源,并作为重大项目之一被列入国家扶贫规划。这不仅彰显了其在中药材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更是对贫困山区农民致富的一种推动和鼓舞。关于灰毡毛忍冬的争议远不止是一场简单的药材命名之争,更是一场关乎产业发展与地域文化传承的较量。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