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为何至死都未能封侯

在强大的秦国,功勋卓著的白起为何至死未能封侯?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白起,这位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将,一生征战无数,未尝败绩。他以出色的军事才能为秦国打下了广阔的疆域,被尊为武安君。命运多舛的白起却未能如愿以偿地获得更高的爵位,最终在杜邮自刎,令人扼腕叹息。

要解答白起为何未能封侯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秦国的军功爵制。在商鞅变法后,秦国推行了军功等爵制,但这一制度并非后世所熟知的以彻侯为最高级爵位的“二十等爵制”。实际上,在秦孝公时期,最高爵位是大良造,彻侯这一爵位并未出现。即使白起战功赫赫,他的爵位也难以超越这一级别。

白起的功绩无疑是卓越的。他接连在、重创山东六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据后世考证,白起一人便歼灭了近百万敌军,如此之功,无疑当得起彻侯这一爵位。那么,为何白起仍然未能封侯呢?

这背后涉及到秦国的政治格局和人际关系。白起虽然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但在政治上却得罪了应侯范雎。范雎在秦昭襄王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影响力使得白起在朝廷中的地位受到了影响。秦国的爵位制度也限制了白起的晋升。驷车庶长与大庶长通常由宗室之人担任,外臣很难获得这两级爵位。而关内侯和彻侯这两级爵位,白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够不着。

尽管如此,白起在战场上的表现仍然令人敬佩。他从第十级的左庶长晋升到第十六级的大良造,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其爵位提升速度堪比坐火箭。功高震主也是白起未能封侯的原因之一。在秦国历史上,能够封侯的功臣大多是宗室或者是亲近之人,外臣封侯的情况较为罕见。

白起未能封侯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限制,也有人际关系和政治格局的影响。但无论如何,白起的功绩和才能都是不可否认的,他仍然是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将领。每当人们谈及战国时期的大将,白起仍然是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人物。公元前278年,白起在鄢郢之战中大获全胜,攻陷了楚国的国都郢城及其陪都鄢城,占领了楚国的半壁江山。这样的辉煌战绩,似乎已足以让白起荣膺彻侯的爵位,按照军功爵制,他的功勋堪称封侯之资。

秦昭襄王并未按照常规封侯制度来嘉奖白起,而是采用了特殊的封君制度,将他封为“武安君”。究其原因,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曾经因军功封侯的王翦父子,在达到顶峰后选择了急流勇退。王翦告老还乡,而王贲也在公元前219年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果此时将白起封侯,可能会出现一位出身武将、手握重兵的彻侯,再加上与白起交往密切的穰侯,这对秦昭襄王的君权无疑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白起在长平之战后急于进攻邯郸,除了因为那是灭赵的良机,也反映出他希望通过灭国之功来迫使秦昭襄王封他为侯。

秦昭襄王被范雎轻易忽悠而撤兵,又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与赵国死磕,其实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心理。那时的撤兵,是秦昭襄王认为赵国已是囊中之物,他为了防止白起功高盖主而做出的决定。而在邯郸之战中的坚持,则是他想要证明即使没有白起,他也能灭掉赵国。

随着秦军前线战事的失利消息传来,秦昭襄王的面子挂不住了。他想请白起再次出山,但白起心中憋着一口恶气,自然没给秦昭襄王好脸色。就这样,君臣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加上范雎在背后推波助澜,最终导致了白起在杜邮发出悲愤之声后拔剑自刎的悲剧结局。

这一事件,既反映了白起对军功爵制的渴望和其内心的复杂情感,也揭示了秦昭襄王在权力游戏中的无奈与挣扎。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纠葛,最终酿成了历史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纷争,更深刻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欲望与矛盾。白起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上一篇:牙龈出血牙龈还疼牙龈看上去跟牙齿有缝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