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国标被质疑 卫生部称符合国情
立足于国情的决策与立足于利益的企业选择,乳业新国标背后的智慧碰撞引人深思。一幅关于乳业标准变革的画卷悄然展开,却引发了一场关于标准倒退的争议。
时光回溯到2008年,兰州市销毁问题奶粉的画面仍历历在目。昨日,卫生部官员再次强调,问题奶粉销毁工作需持续加大力度。而今天,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公布,特别是生乳新国标,却在行业内掀起了波澜。
生乳标准,这一看似专业的名词背后,却蕴含着巨大的争议。新国标中的乳蛋白含量和菌落总数的调整,被一些人视为“历史新低”,引发了公众对于标准是否倒退的疑虑。为何在25年的时间里,新标准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下降?降低的标准是否会影响到消费者食用的奶制品品质?
针对这些疑问,卫生部昨日公开答疑。黑龙江奶业协会的秘书长表示,新国标的制定符合我国生乳的生产实际。他解释说,生乳的蛋白质含量受到饲料的影响,而我国奶牛饲养的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导致生乳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奶牛泌乳高峰期的生理特点以及北方炎热季节的影响,也导致了夏季生乳蛋白质含量的下降。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的声音为我们带来了定心丸。他们强调,生乳标准的调整并不会影响消费者所食用的液态奶和奶粉里面的蛋白质含量。现行液态奶和奶粉的蛋白质含量标准并未降低,公众无需担心奶粉和鲜奶的品质会下降。
在这场关于标准的争议中,我们看到的是决策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博弈,也看到了企业利益与国家长远发展的权衡。生乳新国标,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国乳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面临的挑战。而在这场智慧碰撞中,我们也看到了行业人士、部门和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不懈追求和坚定信念。关于菌落总数标准和乳制品蛋白含量的
吴和平就生乳菌落总数标准的降低进行了解释。在我国,小规模奶牛养殖仍占较大比例,养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生乳菌落总数相对较高。新的生乳国家标准将菌落总数定为200万,旨在保护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利益。这种生乳并非直接饮用,需要经过加工,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对于乳制品蛋白含量的问题,有些人担心奶企是否会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物质。对此,专家陈君石明确表示,添加如三聚氰胺等物质是非法的。对于奶粉,当生乳中的水分被蒸干后,剩下的自然是固体,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而对于巴氏消毒奶,其使用的奶源较为优质,乳蛋白含量绝对高于2.8%。
中国奶业协会的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好奶源才有好牛奶”。降低生乳标准并非好事,也不利奶业监管。专家王丁棉认为,降低生乳标准对奶农并不一定是好事。如果生乳蛋白质含量低,除了受奶牛品种影响,也可能是因为奶农不舍得使用更好的饲料。喂养更好的饲料可以有效提高生乳中蛋白质的含量,这完全是饲养技术问题。
王丁棉还反驳了某些认为降低标准有助于奶业监管的观点。他强调,防止鲜奶中添加其他东西的关键在于制度化的保障和监管,而不是降低标准。国外尤其是欧洲的生乳中蛋白质含量一般超过3.0的标准。
保障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需要严格的监管和奶农的共同努力。只有拥有好的奶源,才能生产出高质量、安全的牛奶。在这个过程中,专家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建议。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应关注乳制品的安全问题,选择有信誉的品牌,共同为奶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本组报道由本报记者吴鹏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