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六小龄童参加《吐槽大会》会怎样?
《吐槽大会》幕后:笑料背后的艺术
在《吐槽大会》节目录制前的准备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吐槽的目的并非单纯的批评或攻击,而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突出笑点,捧哏的表现手段。这种方式的本质在于通过直接指出一些细微的不合理之处,来提升笑料的趣味性。整个节目氛围以及吐槽一个人的氛围,都应该是轻松而愉快的。
节目的主咖嘉宾,虽然身上有一些槽点,但这些槽点仅限于笑料和小瑕疵。人设崩毁、品德有缺的明星是绝无可能登上这个舞台的。过去的明星嘉宾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六老师为例,他对艺术的坚持以及恪守西游文化的匠人精神,是不容许他人置喙的。但他可以自由地吐槽其他嘉宾,这成为了节目的一大看点。若嘉宾无法做到在疯狂捧的同时隐晦砸,或者笑点不在六老师的理解范围内,那么这场吐槽就会变得无趣甚至尴尬。策划部门需要精心策划,确保笑点的产生和传达。
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六老师对吐槽大会的节目气氛常有微词。他不喜欢在讲话时突然被大笑打断。对此,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适应六老师的节奏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如何为六老师准备恰如其分的文案。底稿必须是六老师熟悉的复读机式稿子,一字不改。改动只会让他记不住词。我们需要巧妙地在六老师的复读鸡汤环节加入互动元素,增强节目效果。这些互动需要精心设计,确保六老师不知道现场反应,形成一种切割式的互动安排。如此一来,六老师只需专心背他的词,而观众则配合背诵另一段词。
值得注意的是,吐槽一个人的前提是这个人在被吐槽前已经接受了自己在这个槽点上的表现。如果这个槽点不存在或者被否认,那么这就不是轻松愉快的吐槽,而是对个人的一种不尊重。只有在双方都认可的情境下,这种互动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吐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吐槽大会》这个舞台上,每一个笑点的产生都基于这样的前提和精心策划,让节目既幽默又不失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