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有界限的人呢?
最近,陈意涵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照片,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在那张照片中,她亲密地搂着贾静雯的小女儿,甚至还把手伸过去搂着修杰楷的脖子。虽然这张照片是为了宣传贾静雯的新书,贾静雯本人也开心地转发了它,但许多网友却觉得陈意涵的行为缺乏适当的界限感,让人感到不适。
其实,界限感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极其微妙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与自己姐妹的老公关系过于亲密,与好友的姐妹过于亲近,或者在没有确立情侣关系的情况下做出过于亲昵的动作,都可能让人产生不适。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有界限感的人呢?关键在于你对界限的接纳程度。曾经有一个男生在电影院帮助邻座的女孩拧瓶盖,这一举动引发了他女友的不满。这个行为是否越界,其实取决于当事女生的接受程度。有些女生可能并不介意这一行为,但有些女生则会觉得这是专属恋人之间的亲密动作,不应该对其他女孩展现。
在物理距离上,我们也有明确的界限。人类学家霍尔将人际交往中的物理距离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亲密距离通常在0-0.45米之间,适用于直系亲属或恋人之间;个人距离约为0.45-1.2米,适用于朋友之间的交往;社会距离约为1.2-3.5米,适用于上下级、老师和学生等社会关系;公众距离约为3.5-7.5米,适用于陌生人之间,如演讲场合。
如果本该保持的距离被缩短,就会给人冒犯、威胁、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直观的界限感。在与人相处时,特别是保持物理距离上,我们必须把握好分寸。无论关系多么亲密,该保持的距离一定要保持,否则可能引起对方的不适和旁观者的非议。
除了物理距离,成为一个有界限感的人还需要注意语言和动作的适度。一个懂得把握分寸的人,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会给人一种有教养、非常得体的舒适感。界限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门必修课,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收获真正的尊重和舒适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