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治疗方法
对于患有坏死性肠炎的患者来说,禁食是治疗的首要措施。一旦临床上出现血便腹胀等症状,应立刻开始禁食。对于中重度腹胀的患者,胃肠道减压是刻不容缓的,可以通过鼻插十二指肠管来进行。
在禁食期间,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至关重要。严重病例中水和电解质的失衡尤为突出,特别是低钠和低钾的情况更为常见。为了补充身体所需的热量和物质,营养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禁食期间,应提供基本热量,必要时给予少量多次的血浆或全血、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每天提供的热量应为167.4~251.0kJ/kg(40~60kcal/kg)。为了补充身体必需物质和提高治愈率,应确保胃肠道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物理或化学刺激。
肠道外全静脉营养(TPN)是提供营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还需要补充蛋白质,如复方氨基酸和水解蛋白。维生素B、C、K钙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静脉营养液中糖的比例大约为50%,脂肪占40%,蛋白质占10%。为了控制不良反应,脂肪乳剂和氨基酸的剂量应从小剂量开始。如果感染或中毒症状严重,应先输入含有电解质的葡萄糖液1~3天,然后再逐步补充氨基酸和脂肪乳剂。
针对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如山莨菪碱(654-2),每天2~3mg/kg,以改善微循环并显著提高疗效。酚妥拉明和酚苯明明等药物也有助于解除微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和消除腹胀。
对于严重坏死性肠炎伴随中毒性休克的患者,需要及时抢救。治疗措施包括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组织缺氧、纠正酸中毒等。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山楂碱(654-2)注射液以及人工冬眠疗法等方案,以防止重要器官衰竭。
对于DIC阳性的重症病例,需要进行抗凝治疗。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每次治疗剂量为1mg/kg,静脉滴注或注射。同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保持凝血时间在20~30分钟为宜。
抗生素的应用也是治疗坏死性肠炎的重要一环。应选用对肠道细菌敏感的广谱抗生素,如氨萘西林、核糖霉素、奈替米星或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等。甲硝唑也可以口服,剂量为每日50mg/kg,分三次服用,持续一周左右。
胰蛋白酶的应用也与病变的发生有关。口服胰蛋白酶可以减少其活性并促进病变恢复。口服剂量为每次0.1mg/kg,每日三次。对于休克和重症患者,可以肌肉注射胰蛋白酶,每次1000U。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异常反应、减轻中毒症状,早期应用于严重和休克患者,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是常用的药物。针对急性坏死性肠炎患儿中毒性肠麻痹的对症治疗,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对于此类患儿,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等常规治疗方法是首先需要考虑的。若治疗效果不明显,接下来可以尝试注射新斯明,通过竞争性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和上腺素α结合受体,来消除甲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从而改善全身及肠道微循环,减少肠壁充血、水肿等中毒症状,帮助恢复或增强肠道蠕动。
腹痛是这一病症的主要症状之一,当解痉药物效果不理想时,可使用特定剂量的(654-2)、(阿托品)等药物。对于严重腹痛,甚至可以考虑使用哌替啶进行肌肉注射。针对肺功能不全、脑水肿等并发症,必须及时妥善处理。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与针灸也是可选方案。针对血便、腹胀,可采用清热解毒、凉血养阴的中药疗法,辅以活血化瘀。对于腹痛,可以针灸足三里、阳陵泉、天枢、合谷等穴位。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也是治疗的一部分。可以使用止血和止痛药。口服胰蛋白酶是一个常见的治疗方法,重症患者可以肌肉注射更大剂量的胰蛋白酶。由于该病可能与过敏反应有关,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也是一个有效的选择。在极端情况下,可以使用氢化可松,改善后换成泼尼松。
对于肠梗阻症状明显的患儿,手术治疗是必要的。当怀疑腹膜炎、肠坏死、肠穿孔,或在X光检查中显示肠道扩张无张力、轮廓模糊粗糙、腹部渗出明显时,应立即考虑紧急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可以根据肠道病变的程度来选择,如肠切除术、减压造瘘和腹部排水。
每一名患儿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我们期待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为这些患儿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康复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