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和息肉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结直肠息肉的成因与发病机制
一、发病原因
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食品的人群,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而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及维生素C的人群则发病率较低。胆汁代谢紊乱、遗传因素、肠道炎性疾病以及基因异常等也会影响结直肠息肉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结直肠息肉的分布因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段结肠与直肠较为多见。
1.结肠息肉
腺瘤:根据相关资料,人群中的腺瘤发生率相当高。结肠腺瘤可分为早期和成熟期两类。早期分类包括小扁平腺瘤、小凹陷腺瘤、微小腺瘤以及“锯齿状”腺瘤。成熟期则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以及管状绒毛状腺瘤。这些腺瘤的大小、数目以及解剖分布特点对理解其发病机制有重要作用。
2.息肉与癌变
结直肠腺瘤有癌变的可能,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腺瘤癌变过程中涉及一系列多基因的变化。从移民流行病学资料看,当移民至结直肠癌高发区时,腺瘤变癌的流行亦增多。癌变率与年龄及腺瘤大小呈正相关,且以左半结肠尤为明显。家族性腺瘤病便是典型的瘤癌序列的实例。研究证实,切除腺瘤可降低癌的发生率。
在分子水平研究中,正常黏膜发展至腺瘤再到腺癌的过程中,较早改变的基因包括APC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基因等。这些基因的失活会导致上皮增生并发展为早期腺瘤,随后发生一系列的基因分子事件。
结直肠息肉的成因复杂,包括饮食、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基因的变化以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理解这些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结直肠息肉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西兰的一个大规模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患者筛查项目中,筛检阴性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3.5年内)被诊断出结直肠癌,这一数据揭示了HNPCC患者癌症发展的快速进程。对于具有相关家族史,特别是家中一级亲属在较年轻(如55岁前)时即被诊断出结直肠癌的个人来说,其患癌风险更高。
在病理学方面,部分腺瘤存在癌变的风险。腺瘤的大小、形态以及增生程度都是评估癌变风险的重要指标。例如,绒毛状腺瘤相比管状腺瘤更易发生癌变。在St Mark医院的研究中,不同大小和类型的腺瘤癌变率存在显著差异。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腺瘤的患者中,近段结肠腺癌的发生率较高。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结直肠腺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随着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也在上升。Vogelstein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证实了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并非所有的腺瘤都会发生癌变,有些腺瘤可以长期存在,生长缓慢,甚至不发生癌变。腺瘤癌变是一个长期过程,至少需要5年,甚至更长。
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常见于儿童,但成人亦可发病。这类息肉大多为良性,但多发性幼年性息肉病由于涉及多个胃肠部位,可能存在恶性转化的风险。对于这类患者,摘除息肉并终身定期筛检是必要的。
炎性息肉通常与感染、溃疡和退变有关,如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等,这类息肉并非新生生物,但其存在可能与并发症有关,因此也需要密切关注。
结直肠癌及其前驱病变(如腺瘤、幼年性息肉等)的监测和预防至关重要。对于有家族史或已经发现相关病变的患者,定期筛检和随诊是降低风险、实现早期干预的关键。炎性息肉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由炎症间质、肉芽组织与增生上皮组成的多个或单个息肉。第二类是与黏膜炎症疾病有关的假性息肉,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性肉芽肿等。这类疾病的病灶周围会表现出息肉特征,也可能出现在肠道手术吻合口部位线结或溃疡边缘的炎性息肉。
溃疡性结肠炎及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性。病理形态上可见增生上皮与癌有移行,结合实验研究,这种炎症病变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血吸虫性息肉是由虫卵引起的,腺体被破坏的同时可能伴有上皮增生或萎缩,后者又称为虫卵性结节。血吸虫性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
还有一些良性息肉,如良性淋巴样息肉,为黏膜下淋巴组织增生所致的单发扁平息肉,多见于直肠,增大后可能引发不适感。脂肪瘤偶见于回盲部,是黏膜下脂肪增生所致。
化生性(增生性)息肉是较小半圆形突出黏膜面形似露珠状的息肉,大多有自限性。黏膜肥大赘生物是内镜检查时可见的小突起,为正常黏膜被黏膜下组织顶起,无临床意义。
结直肠息肉病与结直肠息肉的区别在于息肉或腺瘤的数量。根据Morson的标准,100个以上者属于息肉(腺瘤)病。在息肉病中,即使是非新生物性息肉也有发生恶变等肿瘤特征。
家族性腺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结直肠内布满息肉状腺瘤,如不及时治疗,几乎全部会发展为癌。除了家族性腺瘤病,还有Gardner综合征、黑斑息肉病等,这些疾病都具有遗传性,并且可能伴随其他特征,如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等。这些病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都与结直肠息肉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对于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也至关重要,以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和影响患者的健康。错构瘤是一种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的病变。虽然一般认为它属于非新生物性,但有一定的癌变风险。这种病症的特点在于,患者的口腔黏膜、口唇、口周、肛周以及双手指掌足底会出现斑点色素沉着。患者的胃肠道内会出现多发息肉。这是一种显性遗传病,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携带这种遗传因子。约30%至35%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息肉的分布范围广泛,可从胃到直肠的任何部位出现,以空肠及回肠最为常见,十二指肠次之。大约三分之一的病例中,结直肠会受到影响,而四分之一的病例会影响胃部。
患者还可能合并其他类型的肿瘤,如卵巢肿瘤、睾丸Sertoli细胞瘤、子宫颈癌、乳腺癌和癌等。病理观察显示,息肉由正常的黏膜腺体组成,与管状腺瘤类似。这些腺体中,黏膜肌层呈树枝状伸入腺管之间,可以看到中轴间质,其病理特征为存在平滑肌纤维。
还有一种名为Cronkhit Canada综合征的病症,该病症在1955年由Cronkhit和Canada首次报道。这种综合征表现为皮肤色素斑和幼年性息肉共存,色素主要分布在手指尖掌侧及手背,并伴随指甲萎缩。这是幼年性息肉瘤合并外胚层的改变。虽然这种病症的固有层增生、炎症细胞充填于扩大而移位的腺腔,形态中等,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其患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对于错构瘤和Cronkhit Canada综合征等疾病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病症的本质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