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关于白血病,一种恶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经发现多种因素与其有关。关于病毒因素,白血病病毒已经被从多种自发性白血病组织中分离出来,如鸡、小鼠等动物的白血病组织。这些病毒主要是反转录病毒,在进入细胞后会释放出RNA。随着病毒的复制,RNA被转化为DNA,并进一步形成前病毒DNA。这些前病毒DNA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进行复制,但并不影响宿主细胞的正常生存。虽然对于人类白血病的病毒病因研究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但仅有成人T细胞白血病被明确是由病毒引起的。HTLV-1病毒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母婴乳汁、和输血等途径传播。
除了病毒因素外,放射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白血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电离辐射可以引起白血病,其作用与放射剂量和辐射部位有关。大剂量或多次小剂量的照射都有可能引发白血病。全身照射特别是照射会导致抑制和免疫抑制,并可能引发染色体断裂和畸变。在遭受原袭击后的幸存者中,白血病的数量明显增多。一些治疗方法和诊断性照射也被发现与白血病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化学因素如苯以及某些药物也被证实与白血病有关。苯致急性白血病主要类型是AML和AEL,后者占比较大,值得注意。烷化剂、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和细胞物也可能导致继发性白血病。尤其是烷化剂,在长期治疗后可能引发原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并可能导致免疫缺陷。近年来,我国报道了近100例因服用乙双吗啉而引发的继发性白血病。这种药物是一种强大的致染色体畸变物质,服用后1-7年内可能引发白血病。
遗传因素也与白血病的发病有关。某些白血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单卵双胞胎中一人患病,另一人的患病几率较高。一些婴儿白血病也被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常伴随着某些遗传性疾病如Down综合征等。虽然遗传因素在某些情况下起到了作用,但绝大多数白血病并不是遗传性疾病。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涉及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恶性克隆。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涉及不同水平的造血细胞,如AML可能涉及多能干细胞或颗粒-单核细胞祖细胞等。这些白血病细胞失去了进一步分化和成熟的能力。对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索。白血病的发生与染色体异常紧密相连。染色体的细微变化,如断裂和易位,可能会移动和激活潜伏的癌基因,进一步导致细胞发生突变。这些突变在白血病细胞的染色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们通过改变基因结构或调节,影响基因产物的质量和数量,从而可能触发白血病的发生和持续。
以APL(M3)为例,伴随t(15;17)号染色体的变化,维生素A酸受体与早期粒细胞白血病基因发生融合。这种融合产生的蛋白质产物能够阻止粒细胞的正常分化,导致APL的发病。全反式维A酸治疗的有效性,也正是基于对这种融合蛋白的干预和调控。
另一方面,CML中的Ph染色体即t(9;22)形成的BCR/ABL酪氨酸激酶,其活性较高,能够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这种增殖并非正常的生理过程,而是一种病态的、无节制的增长,这可能是白血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ALL-L3中,伴随t(8;14)号染色体的易位,C-MYC基因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发生并列,导致C-MYC基因的转录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破坏了与C-MYC蛋白质相关的正常网络,使得C-MYC基因被激活或过度表达,从而引发肿瘤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白血病的发生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急性白血病可能在增生异常或增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白血病的复杂机制不仅涉及白血病细胞在中的积累,还包括细胞和体液介导的造血抑制,这导致正常血细胞的减少和造血功能的衰竭。
染色体异常在白血病的发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些染色体异常及其与白血病的关联,对于白血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