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肿瘤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关于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医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在明确诊断后,即便患者神经系统状态良好,也应立即手术;另一种则认为,手术应在患者神经系统状态处于中度障碍时进行。对于这一争议,天坛医院407例的临床手术数据提供了有力依据。在这些病例中,当患者的神经系统处于中度功能障碍状态时,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疼痛和异常感觉,肢体肌肉力量有所减弱,但仍具有一定的自我照顾能力。这些患者在经过手术后,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而对于术前神经系统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手术虽能缓解症状,但脊髓功能的恢复却难以期待。对于髓内肿瘤的手术时间选择,以患者神经系统状态中度障碍时为宜,此时手术效果最佳。
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大多数脊髓肿瘤患者的唯一选择。只要患者的全身状况允许且手术时间得当,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室管膜瘤、血管网状细胞瘤等,通过手术切除可显著改善原有的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对于那些边界清晰的星形细胞瘤,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简单的外科治疗即可实现长期控制甚至治愈。手术时必须借助显微镜进行精细操作,避免对脊髓造成任何意外的损伤。
在手术切除的过程中,判断肿瘤与脊髓的交界处至关重要。对于良性肿瘤,如果边界清晰,全切除术应是追求的目标。而对于血管网织细胞瘤、某些室管膜瘤以及边界清晰的星形细胞瘤,通过简单的外科治疗即可实现长期控制。对于恶性髓内肿瘤和侵袭性较强的胶质瘤,手术的治疗效果较为有限。对于神经管源性肿瘤和囊肿,由于与脊髓组织粘连紧密,手术难以完全切除。髓内脂肪瘤等肿瘤更是几乎不可能完全切除,因为肿瘤组织与正常脊髓组织紧密相连,剥离和切除会损害正常脊髓组织。
放疗在脊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也值得关注。对于某些良性肿瘤,如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放疗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于恶性髓内肿瘤,放疗的效果尚不确定。大多数文献报告由于缺乏足够的患者数量和对照组以及足够的随访结果,难以对放疗效果进行广泛评估。
预后方面,脊髓内星形细胞瘤的治疗难以评估,因为其发生学和生物学具有多样性。年龄似乎是最有效的预后评估因素。儿童星形细胞瘤通常具有相对良好的组织学特征,预后较好。而对于成人髓内星形细胞瘤,通常具有侵袭性,预后较差。
髓内肿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肿瘤的类型以及手术和放疗的应用等因素。在正确的时机进行手术,结合合理的放疗方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长期控制和保存神经功能。这一策略对于儿童及其低级别的星形细胞瘤尤为适用。在成人中,由于肿瘤更多地呈现弥散性渗透性,外科治疗主要起到的是诊断作用。对于低级别的胶质瘤,放疗的影响尚不确定,但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它已被广泛采用。鉴于放疗可能使未来的手术变得更加复杂,对于边界清晰的肿瘤,如果已经完全切除,通常不建议术后立即进行放疗。只有在确定肿瘤复发时,才会考虑进行二次手术。
对于恶性星形细胞瘤,手术的主要作用是明确诊断。根治性手术并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反而可能伴随更多的并发症。放疗的选择则取决于患者的需求和病情。患者的生存期通常有限,平均在6个月到1年之间。
星形细胞瘤的切除程度与预后并没有明显的关联。相反,肿瘤的恶性程度与手术后的病情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特别是对于那些生长活跃的髓内星形细胞瘤,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导致完全性瘫痪。即便在显微镜下进行切除,这些肿瘤仍然有复发的可能,全切率仅为35%至42%。常规放疗通常在手术后进行。对于髓内良性星形细胞瘤,手术的效果是明确的。
另一方面,髓内室管膜瘤的手术全切率可以达到90%至100%。术后,大多数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尽管大多数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但运动功能障碍并未加重。如果肿瘤能够完全切除,复发的几率较低,因此术后通常不需要放疗。如果不能完全切除,复发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应考虑进行放疗。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同时保持对并发症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