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克汀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关于地方性克汀病的探讨

一、病因分析

地方性克汀病,一种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其病因已经相对明确。主要源于胚胎期和新生儿期的严重碘缺乏。除此之外,遗传因素、自身免疫问题以及致甲状腺肿问题也被认为是其可能的原因。

二、碘缺乏与克汀病

1. 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在缺碘严重地区较为常见。非甲状腺肿流行区则鲜有克汀病的报道。这充分表明,缺碘是克汀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 克汀病患者的甲状腺肿大情况普遍,说明克汀病与地方性甲状腺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 克汀病患者的碘代谢状况与地甲病患者相似,但程度更为严重。例如,尿碘含量低,甲状腺摄取碘的功能出现异常,血清中的T4、TSH等指标也有相应的变化。

4. 动物实验证明,妊娠期动物缺碘,其后代幼小动物会出现脑发育滞后等类似人类克汀病的表现。这进一步证实了碘缺乏对克汀病的影响。

5. 在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使用碘盐进行防治后,克汀病的发生率会明显降低甚至消失。这再次证明了碘缺乏是克汀病的主要病因。

三、遗传因素与克汀病

虽然地克病有家庭多发倾向,大量资料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对其发病有一定影响,但多数学者认为这并不符合单基因显性或隐性的遗传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自身免疫问题与克汀病

目前的研究资料并未证实克汀病存在自身免疫因素。对此问题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地方性克汀病的发生与环境中的碘缺乏密切相关。虽然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问题可能对其发病有一定影响,但尚待进一步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克汀病,保障充足的碘摄入是关键。近年来,Doniach提出了一种关于甲状腺生长抑制抗体的理论,他认为某些甲状腺萎缩的克汀病可能是由于这种抗体引发的。特别是黏肿型地克病的甲状腺萎缩是否与这种抗体有关,成为了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于致甲状腺肿物质,我们发现许多物质都有这种特性,但木薯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Delange等在刚果(金)的三个农村进行了调查,其中一个村庄Ubangi的居民甲状腺肿大率高达77%,而其他两个村庄则较低。这个村庄所食用的木薯含有葡萄糖苷,这种物质在体内酶的作用下会形成硫氰化合物,这可能是导致甲状腺肿大的原因。

至于地克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和碘离子缺乏的直接独立作用有关。甲状腺激素对体格发育和脑发育都有重要作用。Dobbing指出,人脑的生长突发期有两个主要时期,其中一个对营养因素及激素的缺乏极为敏感,而甲状腺激素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甲状腺激素的缺乏会导致脑发育落后,且这个时间段被称为脑发育的临界期。在临界期内,甲状腺激素对于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和迁移等过程都是必需的。

Nunez注意到,甲减会导致脑细胞死亡增加,而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神经细胞的迁移和分化。Oppenheimer证实T3与核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激素的作用,而脑细胞中的T3主要来自血浆T4转化。长期甲减可能导致Ⅱ型脱碘酶活性下降,低T4与脑发育落后有直接关系。

地克病的发病机制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作用密切相关。碘缺乏导致的甲减是地克病的基本发病机制,而胚胎发育及婴幼儿发育的不同时期的甲减均可能与地克病的发病有关。对于克汀病及地克病的防治,重视碘的摄入和甲状腺激素的平衡至关重要。胎儿甲减:揭示脑发育障碍的主要机制

目前,从人胚发育过程中直接验证因碘缺乏造成的胎儿甲减仍是一个挑战。间接的证据却在不断积累。在重度缺碘地区的流产胎儿中,最早可在妊娠第4个月就观察到胎儿甲减的迹象。这一发现与动物实验的结果相呼应,如Potter在羊的不同妊娠时间切除胎羊甲状腺后所观察到的克汀病样改变。这些实验均表明,缺碘是导致胎儿甲减的主要原因,进而成为脑发育落后的主要机制。

母亲甲减在缺碘地区尤为常见,特别是在黏肿型克汀病占优势的地区。研究表明,母亲甲减可能在妊娠早期对胎儿脑发育产生影响。这一阶段的胎儿甲状腺功能尚未完全形成,母亲的T3、T4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当母亲出现甲减时,进入胎儿体内的甲状腺激素量可能不足,从而影响胎儿的脑发育。严重缺碘时,胎儿在与母亲竞争摄取母亲血浆的无机碘时可能处于劣势,加剧胎儿甲减和缺碘。

在碘供应正常地区,新生儿甲减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多为散发性克汀病。在低碘地区,新生儿甲减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近年来在我国碘盐中碘浓度不合格的病区,新生儿TSH高值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这一阶段仍然是脑发育的临界期,主要涉及到小脑的发育、髓鞘化、胶质细胞增殖以及神经元的联系建立。

除了上述的胎儿甲减和母亲甲减,还有一种有争议的观点是关于碘元素的独立作用。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胎儿的脑发育主要依赖于胎儿本身的甲状腺功能。尽管胎儿的甲状腺功能在妊娠12周后才完全形成,但前三个月的脑发育可能与碘元素有关。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碘元素在胎儿脑发育中的独立作用。

无论是胎儿甲减、母亲甲减还是新生儿甲减,都对胎儿的脑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低碘地区,这种影响更为显著。对于这一地区的孕妇和新生儿,应特别关注碘的摄入,确保足够的碘供应,以维护母婴健康。近年来,关于胎儿先天性甲减的研究逐渐深入,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其发病机制。不再仅仅局限于缺碘因素,还涉及到非缺碘因素如散发性克汀病等。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地克病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地克病中的聋哑和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症状在散发性克汀病中并不显著。更重要的是,母亲在整个妊娠期间的甲减(非缺碘原因)并不会使其出生的婴儿出现典型的克汀病症状,甚至可能完全正常。

对胎儿甲状腺形成的过程也有了新的认识。Corti器的发育是在妊娠10至18周,这一时期恰好先于胎儿甲状腺的形成。研究发现,孕前注射碘油相较于妊娠中期注射更能有效地预防地克病的发生。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最近的研究,特别是Escobar的研究证实,胎儿甲状腺形成之前,母亲的T3、T4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这一发现改变了过去的看法,即母亲体内的T3、T4不能透过胎盘。但当胎儿的甲状腺开始形成后,这种通透性会有所下降。从受精卵植入后的第三天开始,胎儿就开始接受母亲的甲状腺激素供应。即使在胎儿甲状腺功能形成后,仍接受母亲的T3和T4,有研究表明,出生时胎儿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约有10%来自母亲。

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内耳的发育也依赖于甲状腺激素而非碘元素。对此,Hetzel指出:“没有证据表明碘元素对脑发育有直接作用。”据此,普遍认为脑发育临界期内的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是地克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这一认识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地克病的本质和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胎儿先天性甲减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通过更为精准的治疗手段,为这些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未来。

上一篇:心包炎是什么病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