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获得性肺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治疗社会获得性肺炎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为病原体种类繁多,无法在临床获得病原学结果后再进行治疗。一旦诊断出肺炎,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根据经验进行实验并进行治疗。
一旦病原学诊断确立,我们需要根据结果调整给予的抗生素。社会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大多局限于少数主要病原体,这使得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容易。对于没有潜在危险因素和轻度社会获得性肺炎的患者,我们可以使用红霉素进行治疗。口服或静脉滴注适量红霉素,可以有效应对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军团菌等常见病原体。特别是后三种病原体,由于它们在细胞内繁殖,只有少数抗生素能够发挥作用,而环内酯类抗生素是首选。
对于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会获得性肺炎,青霉素G应是首选。尽管耐药性肺炎链球菌已经在国外有报道,但国内研究仍表明抗青霉素G的肺炎球菌较为罕见。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红霉素作为替代药物。国内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细菌对头孢菌素敏感,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更强的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痰浓度高,因此可以考虑对严重感染者首选使用。
在治疗过程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的肺炎疗效显著。对于军团菌引起的社会获得性肺炎,红霉素是近年来的首选药物。由于细菌在细胞内生长,红霉素在多形核白细胞中浓度较高,可以杀死细菌。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新品种也被发现对军团菌感染具有强大的疗效。
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治疗,最好根据药敏试验及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对于敏感菌株G的细菌可以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对于耐药菌株的治疗需要使用β-苯唑西林等内酰胺酶青霉素制剂以及红霉素和氯霉素等。还可以联合使用阿米卡星或妥布霉素来增强抗菌效果。对于抗甲氧苯青霉素菌株的治疗则需要使用万古霉素、利福平等药物。疗程需要持续至少4到6周。
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社会获得性肺炎需要早期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可以使用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等药物进行静脉给药。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也可以取得良好疗效。最后虽然占比不大但也应该重视肺炎克雷白杆菌所致的社会获得性肺炎的治疗工作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
针对该菌的治疗,应尽早采用有效的抗生素措施。对于羧苄西林,每日剂量应在20至40g之间,通过静脉点滴方式给药;哌拉西林的用量则为每日8至16g。还可以选择阿米卡星,每日两次,每次0.2g,进行肌肉注射。或者,每日使用头孢他啶(又名头孢噻甲羧啶或复达欣)2至4g,同样通过静脉途径给药。药物的剂量必须充足,疗程应适当延长,直至病变完全愈合。支持治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对于社会获得性肺炎的患者,诊断病因并相应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这类患者群体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嗜酒者、老年人、体弱者、近期流感患者、糖尿病或精神障碍患者、免疫功能障碍患者等。由于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摩拉克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感染,因此必须谨慎选择抗生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是这类患者的理想选择,剂量为每次750mg至1.5g,每8小时一次。对于免疫障碍并接受革兰阳性菌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以及社会获得性肺炎患者,建议从一开始就使用更广泛的抗生素治疗,如第三代头孢菌素,每次1g,每8至12小时一次;或者头孢哌酮,每次1至2g,每日两次。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primaxin)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剂量为每次500至1000mg,重症患者每次2000mg,每日两次,或者每次500mg,分3至4次静脉点滴。疗程通常为5至7天。
在社会获得性肺炎的预后方面,情况较为复杂。在美国,社会获得性肺炎的死亡率远低于门诊或家庭治疗的死亡率,但住院患者的死亡率较高,重症患者的死亡率甚至可达40%。在我国,缺乏关于社会获得性肺炎死亡率的统计数据。肺炎的死亡风险因素包括年龄、症状表现、体征变化、实验室指标等多个方面。研究发现,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30g/L的患者医院内感染死亡率可能更高,而胸痛和寒战肺炎患者的死亡率较低。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死亡率也有所不同,如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社会获得性肺炎死亡率最高可达60%,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死亡率最高可达30%。
对于社会获得性肺炎的治疗和预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支持治疗,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