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的联合用药
近年来,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联合药物治疗成为多数心力衰竭患者的选择。其中,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四药联合方案,在改善心衰症状及预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利尿剂仍是治疗失代偿心力衰竭的基石,尤其是与结合使用时,长期作用显著。对于症状难以控制的患者,利尿剂的剂量调整至关重要。内科医生在缓解急性不适时,会给予足够剂量的利尿剂,但随后需仔细调整剂量,确保患者不再有液体过载。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外周水肿、颈静脉充盈等情况,判断是否需增加利尿剂的剂量。部分患者可能对利尿剂产生耐药性,此时需增加剂量。值得一提的是,氨体舒适等钾保护剂与利尿剂结合使用,能有效防止因利尿剂引起的钾离子丢失,从而避免电解质失衡等潜在风险。
在减少住院时间、改善症状方面有着显著效果,尽管对于无症状患者是否应用仍存在争议,但大多数专家认为仍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研究表明,该药物能提高心衰患者的生存率。尽管ACEI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但其疗效显著,值得广泛应用。初始剂量需小,然后逐渐调整至靶剂量。在此过程中,医生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肾功能不全等。对于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的患者,医生需重新评估其病情及药物的适用性。
联合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在药物治疗的患者也需注意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整,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关于低血压的处理,当收缩压处于80至90mmhg之间时,虽然存在风险,但并非绝对禁忌。医生在使用相关药物时,需以小心谨慎的态度,从小剂量开始,并充分告知患者有关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若因低血压出现头晕症状,可以暂时停用利尿剂1-2天,继续以较小剂量使用ACEI。若血压有所回升且症状有所改善,可以恢复利尿剂的小剂量使用,随后逐渐调整ACEI的剂量。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低血压患者在应用ACEI后,由于输出量的增加,血压会有所上升,从而抵消因外周血管扩张和阻力下降导致的低血压。
对于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传统观念认为心力衰竭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近年来的大规模试验显示,在仔细调整剂量的前提下,结合其他三种药物,β受体阻滞剂能增加射血分数,改善症状,甚至延长生存率。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由于可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因此不适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还应警惕低血糖的可能性。
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调整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时,需要密切观察是否有液体潴留的现象,特别是在用药的早期。若患者出现疲劳、头晕等症状,可能需要调整其他心力衰竭药物的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可能需要4至8周才能显现。大规模试验表明,起效后,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住院时间缩短,生存率提高。
β受体阻滞剂的目标剂量为每天200mg,平均剂量为159mg。对于轻度至中度心力衰竭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甚至可以使死亡率降低49%。若患者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应考虑逐步停药。一旦调整到目标剂量,应维持用药。若病情恶化,可以减半用药,恢复其他药物后再逐渐增加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值得注意的是,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加重病情甚至猝死。
对于患者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计划。低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耐心和时间。我们必须遵循医生的指导,不可操之过急。只有通过持续的治疗和调整,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