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白血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白血病的病因探索

阐述白血病的病因对于预防这一致命性疾病至关重要。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白血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其病因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 放射因素:电离辐射已被证实具有致白血病的作用,且其效应与剂量呈正相关。放射因素导致的白血病主要有三种类型,包括医源性接触、职业性接触以及事故性放射损伤等。

我国医学科学院的分析显示,放射工作者的白血病发病率是非放射工作者的3.5倍,且高峰出现在从事放射工作后的10-14年。特别的是,早期从事X线工作和开始接触X线时年龄较小的人群相对危险度更高。原爆炸后的幸存者中,白血病发病率也显著增高,这进一步证实了放射因素在白血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2. 病毒因素:近年来,病毒因素在白血病发病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已经证实C型RNA反转录病毒可引起动物白血病,而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Ⅰ)是明确致人类白血病的病毒之一。HTLV-Ⅰ具有传染性,可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该病毒的基因组由9032个核苷酸组成,其中包括结构基因和编码病毒核心蛋白及包膜蛋白的基因。

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精液传播、淋巴细胞输注、输血等横向传播途径,以及母婴传播的纵向途径。在我国及其他国家的调查中,也发现了HTLV-Ⅰ阳性病例,这进一步证实了病毒因素在白血病发病中的重要性。

3. 遗传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同种族的白血病发病情况有所差异,同时家族性白血病聚集现象也提示白血病与遗传可能有关。

白血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放射因素、病毒因素和遗传因素等。深入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白血病,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希望。白血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在同一家族中出现的单卵孪生子,如果其中一个在10岁以前患上白血病,另一个患病的风险会高达20%。某些遗传因素,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包括先天性血管扩张性红斑病、Fanconi贫血等,可能增加白血病的发病率。这些疾病的染色体不稳定,容易发生白血病,其发病率可达0.5%~1%。

化学因素也是白血病的重要诱因。某些治疗药物,特别是化疗药物,可能引发继发性白血病。例如,烷化剂类药物在患者接受化疗后4~6年发病的风险为6%~12%。乙亚胺及其衍生物、苯等化学制剂也可能导致白血病。职业性长期接触苯的人,患白血病的几率更高。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阶段和多种因素。理化因素可能导致单个细胞突变,而后机体遗传易感性和免疫力低下、病毒感染、染色体畸变等因素可能激活癌基因,导致突变细胞凋亡受阻,最终恶性增殖。

对于急性白血病,其细胞生长特征为幼稚阶段造血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在AML中,有些恶变细胞来自未分化的干细胞,而另一些则来自粒-单核细胞阶段。在ALL中,髓系细胞多无恶性标志,提示其起源于部分分化的造血祖细胞。

对于AML的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发现有的AML细胞表达一系以上的细胞抗原,说明AML起源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而在APL中,最早的造血干细胞并未累及,其发病机制存在特例。PML/RARα是APL发病的关键分子基础。

深入了解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早期发现和阻断其发生、发展过程,同时为寻求新的治疗对策提供依据。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白血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但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白血病。针对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白血病起始细胞(SL-IC)的研究表明,这种细胞是最原始的白血病干细胞。当将SL-IC接种到NOD/SCID小鼠体内时,可引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大约2%的细胞中仍然保持着CD34CD38-的特征,而SL-IC至少扩增了30倍。

大部分AML细胞表现为CD34CD38CD33,这证明了SL-IC具有分化潜能。它不仅能够产生AML-CFU形成细胞,还可以生成CD34+CD38+以及相对分化的白血病细胞。尽管SL-IC的分化能力有限,但它否定了以往认为AML细胞完全阻滞分化的观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白血病患者红系、髓系和巨核细胞的造血受抑制是由于白血病细胞的过度增殖。但对于少数增生低下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这种情况的解释并不充分。在这部分患者中,异常的细胞或体液免疫可能是正常造血受抑的发生机制。无论如何,白血病患者的内仍有正常造血干细胞。有效的化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肿瘤负荷,从而解除正常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抑制,逐渐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染色体异常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细胞遗传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从分子水平探讨白血病发病机制成为可能。虽然正常造血细胞恶性转变的确切原因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一些肿瘤中反复出现的染色体异常,这些异常涉及到原先已知或新的原癌基因,从而肯定了染色体异常在肿瘤发生机制中的重要地位。

在白血病中,细胞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细胞原癌基因在生理情况下参与调节人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在病理情况下,原癌基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被激活转变成癌基因,赋予细胞不死性和恶性增殖的能力。

当我们谈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时,不得不提其特有的标记染色体t(15;17)(q22;q21)。在这一特殊的基因舞台上,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与15号染色体的早幼粒白血病(PML)基因紧密融合。因PML-RARα融合蛋白的过量表达,能显著抑制RARα及其他核受体的功能。这些核受体或许与细胞的分化之路有关,但这一融合蛋白却阻断了它们的作用,使得细胞无法顺利分化、成熟。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t(8;21)易位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核型异常,并由此产生AML1-ETO融合蛋白。这种蛋白似乎擅长一种“显性负调控”的战术,主要通过与核受体转录共抑制物(N-COR)/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复合体结合,利用ETO基因的多个结构域来阻滞AML1的转录激活。这一连串的反应导致造血细胞的分化被拦阻,在带有t(8;21)的白血病中起到关键作用。AML1-ETO还有能力抑制转录因子PIZF的功能,以及激活癌基因bcl-2的转录,可能通过抗凋亡途径参与M2b型白血病的发生。

点突变是细胞原癌基因激活的另一途径。例如,在白血病中常见的ras基因点突变,主要发生在12、13和61位密码子。这些突变导致p21蛋白肽链中氨基酸被替换,影响主体构象,使得p21蛋白无法伴随GTP水解成GDP而失活,一直处于激活状态。这种状态刺激细胞大量增殖,引发恶性转化。在白血病中,有高达20%或以上的AML含有激活的ras基因,各个亚型均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抑癌基因,作为人类正常基因组的组成部分,扮演着诱导细胞终末分化、维持基因稳定和调节细胞生长的重要角色。当抑癌基因失活时,它在白血病发生和发展中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正常情况下,细胞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程序性地死亡,而这一过程在白血病中被打乱。

虽然目前尚缺乏直接证据证明癌基因在白血病发生中的确切作用,但从动物反转录病毒实验以及相似癌基因在体外培养的血细胞中的转化作用来看,癌基因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线粒体DNA(mt-DNA)在白血病中的角色也日益受到关注。白血病细胞的线粒体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这些异常或许正是引起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关于体外细胞培养的功能异常程度与体内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明确。

上一篇:肌酐偏高怎么办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