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一种常见且可管理的功能性肠道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异常以及黏液便等症状,这些症状会持续或反复发作。作为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它的特点是肠道没有结构缺陷,但生理反应过度或异常。过去,这种疾病有不同的称呼,如“结肠功能障碍”、“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等。
肠易激综合征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欧美地区的报道显示有症状者高达10%-20%。该病多见于年轻成年人,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比例约为3:2。五十岁以后的人中,很少有人会第一次出现这一病症。
IBS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便秘,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这些症状常常由情绪波动所引发。关于IBS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也没有明确的解剖学原因。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等可以促使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运动。有些患者还伴有焦虑症,特别是恐惧症、成人抑郁症和身体症状障碍。
尽管IBS是一种良性疾病,不会危及正常生活和健康,并且预后良好,但患者仍需注意。因为反复发作的特点,所以需要适当的治疗以逐渐改善甚至消除症状。患者需要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锻炼以提高体质。在饮食方面,患者应少吃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冷过热的饮食,戒酒。对于腹泻患者,应食用易消化的食物;便秘患者除多喝水外,还应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并增加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根据症状调整日常用药量。便秘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各种泻药。物理治疗如热水袋热敷、按摩、日光浴、温水浴、频谱治疗等,在腹部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会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它是可以管理的。患者只需注意生活细节,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就可以有效控制症状,享受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