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是怎么引起的
探究结核病的起源与发病机制
结核病,这一令人畏惧的疾病,其源头究竟何在?又如何在人体内肆虐,造成损害呢?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其发病的原因与机制。
一、探寻发病源头
结核病,源自结核杆菌的首次侵入。这种顽强的病菌存在四种类型:人类、牛类、鸟类和鼠类。其中,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主要是人类和牛类结核杆菌。在中国,大多数儿童结核病案例都是由人类结核病引发的。这种细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耐酸、耐碱、耐酒精,并且对冷、热、干、光以及各种化学物质都有极强的抵抗力。虽然它在湿热环境下较为脆弱,但在阴暗处却可存活数月之久。
二、发病机制介绍
儿童的身体状态,特别是血管系统的高过敏状态,使得血管壁的渗透性增强。当身体免疫力减弱时,原本安静潜伏的结核菌开始活跃起来。它们从原灶或气管支气管旁的奶酪淋巴结侵入血管,大量结核菌侵入血液循环。这些细菌通过不同的方式、数量、次数和间隔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它们通过血管壁和血管内膜,侵入肺间质和肺实质,形成小米结节。
结核菌的入侵路径不同,引发的部位和类型也各异。例如,当结核菌侵入肺动脉时,它们通过右心进入小循环,可能导致小米肺结核。而当这些细菌侵入肺静脉时,它们通过左心进入大循环,传播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如肺、脑、肝、脾、肾肠、脑膜、胸膜、腹膜、心包膜等,引发全身小米结核。
在急性传染病后,身体免疫力下降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结核病变可能恶化、进展。这些都会加剧病变对血管的侵蚀,增加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血流的机会,从而导致病情恶化。保持良好的免疫力,避免过度使用免疫抑制剂,对于预防结核病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了解结核病的发病源头与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健康护航,让结核病不再成为人类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