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原因有哪些
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体主要是通过尿路繁殖引起的炎症。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尿路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其中,上尿路感染主要包括肾盂肾炎,而下尿路感染则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如下:
一、病因
尿路感染绝大多数是由单一细菌引起的,其中95%以上是由大肠埃希杆菌引起。门诊患者中90%和住院患者中约50%的病原体为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链球菌等也常引起尿路感染。近年来,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感染也逐渐增多。各种细菌感染多与留置导尿管、神经源性膀胱、结石、先天性畸形和阴道、肠道、尿道瘘等有关。
二、发病机制
尿路感染是由病原菌入侵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与病原菌感染密切相关。病原菌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入侵感染:
1. 上行性感染:约95%的尿路感染由此引发,病原菌从尿道通过膀胱和输尿管向肾脏移动。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或尿道粘膜受损时,细菌就能入侵和繁殖。近年来研究发现,大肠埃希杆菌表面有许多P细菌毛,能特别识别和结合尿路上皮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使细菌紧密粘附在尿路上皮细胞上,避免被尿液冲走。
2. 血行性感染:只占尿路感染的3%。当败血症和菌血症时,循环血中的细菌很容易到达肾皮质。糖尿病、多囊肾、移植肾等疾病患者更易引发此方式感染。
3. 其他易感因素:如尿路梗阻、泌尿系统畸形或功能异常、尿道插管及器械检查、女性尿路解剖生理特点、身体抵抗力减弱等,都可能引发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细菌入侵、局部繁殖、炎症产生和肾组织受损等步骤。其中,大肠埃希杆菌是引起感染的最常见的细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细菌感染,尤其是大便后应正确擦拭,以预防尿道炎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