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脓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膈下腹膜感染与脓肿:成因与发病机制探讨
膈下腹膜区域淋巴网丰富,一旦感染,易引发膈下脓肿。这些脓肿可源自体内任何部位的感染,常为腹部脓性感染的并发症。在急性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以及肝胆等急性炎症中,右膈下感染尤为常见。
感染脓肿的病原菌大多源自胃肠道,其中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占40%,链球菌占40%,而葡萄球菌则占20%。多数情况下,这些感染是混合性的,脓肿的形成与感染器官的来源密切相关。
左膈下脓肿的成因多样,包括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如渗液、渗血和细菌感染;胃癌根治术、胃肠外伤、阑尾穿孔等引发的左膈下间隙积液或脓肿;以及非手术或引流出血坏死性炎等情况。
右膈脓肿则多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手术、肝癌、肝脓肿、肝胆创伤等手术相关,尤其是十二指肠和胃的污染、感染、脓液渗出和胆汁积聚在肝下间隙,形成包裹性脓肿。阑尾穿孔和胃肠创伤也是原因之一。
在发病机制方面,由于膈膜下部位置较低,急性腹膜炎时腹腔内的脓液容易积聚于此。细菌可通过门静脉和淋巴系统到达膈膜。大约70%的病例在脓肿形成前会经历一个膈膜炎症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及时接受手术或药物治疗,腹腔内的脓液可以完全吸收。大约30%的患者会形成局限性脓肿。
对于较小的膈下脓肿,非手术治疗即可使其吸收。对于较大的脓肿,长期感染可能导致消耗甚至衰竭,其死亡率极高。膈下感染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反应性胸腔积液、胸膜炎、脓胸等。在某些情况下,脓肿甚至可能通过结肠形成内瘘实现“自家”引流,或者腐蚀消化道管壁,导致消化道反复出血、肠瘘或胃瘘。对于身体抵抗力较低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脓毒血症。
膈下腹膜感染与脓肿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状况,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及其可能引发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