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关于房间传导障碍的探讨
一、病因分析
房间传导障碍在正常人中偶有出现,P-R间期可能超过0.24s。值得注意的是,中青年人的发病率约为0.65%至1.1%,而在50岁以上的正常人群中,这一比例可上升至约1.3%。其背后的原因与迷走神经张力的增加密切相关,甚至在某些运动员中的发生率可达8.7%。
某些药物的摄入,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中枢及周围交感神经阻滞药,也可能导致P-R间期的延长。对于这种因素引起的P-R间期延长,许多学者更倾向于称为房间传导延迟,而非房间传导阻滞。这类病例的预后通常良好。
对于风湿性心肌炎、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房间传导障碍的发生更为常见。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心脏手术等也可能导致该病症的出现。这些病例多数为暂时性,可能迅速消失或在一段时间后消失。而在老年人群中,原发性传导系统纤维化成为长期渐进性传导阻滞的常见原因。
二、发病机制解读
以往所谓的房间传导阻滞,实际上更准确的称呼应为房间传导延迟。这种延迟可能是心房、房间结、希氏束或希氏束至浦系统内的传导延迟,也可能源于多于一处的传导延迟组合。大约90%的病例发生在房间结内,少数发生在心房,极少数发生在希-浦系统。
虽然希-浦系统中的传导延迟通常不会导致异常延长的P-R间隔,但偶尔也会出现例外。这种现象在希氏束中较为罕见。房间结的迷路结构有利于递减传导的形成,而希氏束的传导纤维呈纵向排列,这种结构不利于递减传导的发生。当房间传导阻塞是由于房间交接区域的相对延长时,会导致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但每次心脏的兴奋都能顺利进入心室。
房间传导障碍是一个复杂的病症,其背后涉及多种因素和机制。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生理现象,并为相关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