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肾病是怎么引起的
造影剂肾病:深入探究其病因与发病机制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造影剂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造影剂肾病(CAN)的发生也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患有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其风险更是显著增加。让我们深入探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造影剂的高渗透性是其主要特点。这类高渗透性的造影剂在体内被肾小球过滤,却不被肾小管吸收。在患者脱水状态下,肾脏中的药物浓度会显著增加,从而导致肾损伤和急性肾衰竭。
以下因素易引发肾损伤:
1. 原肾功能不全;
2. 糖尿病病史较长、年龄较大,尤其是伴有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
3. 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心功能Ⅳ级的患者;
4. 肾病综合征;
5. 肝硬化伴肾功能损害;
6. 血容量减少或脱水;
7. 同时使用其他肾毒性药物;
8. 短期内多次接受放射性造影剂;
9. 造影剂剂量较大时,肾损伤的风险也会增加;
10. 高血钙等。
还有一些可能的危险因素,如年龄、糖尿病、贫血、蛋白尿、肝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男性病人、高血压以及肾移植者等。
二、发病机制
1. 高渗导致肾缺血和缺氧:高渗性造影剂会导致肾血管收缩,从而减少肾血流量,引发肾缺血。它还会使肾血流中的红细胞皱缩、变形,增加血粘度,导致肾血流减缓、淤塞,进而引发肾缺氧损伤。
2. 对肾小管的直接毒性作用:造影剂会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钙离子内流,破坏细胞骨架结构,导致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甚至死亡。
3. 过敏反应导致肾损害:造影剂作为过敏原,注入机体后可能引发全身性的过敏反应及肾脏的免疫反应。
造影剂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于高危人群,医生在使用造影剂时应格外谨慎,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造影剂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