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乳腺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炎症性乳腺癌(IBC):深度解读与理解
一、病因
炎症性乳腺癌(IBC)的病因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可能与其患者免疫力低下有关。此病症的成因复杂,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二、发病机制
炎症性乳腺癌的组织类型并无特殊性,各种乳腺癌类型在IBC中都很常见。早在1887年,Bryant描述了皮下淋巴管被癌症浸润的现象,并提出了肿瘤浸润引起的真皮下淋巴管堵塞导致相关临床表现的假设。关于真皮下淋巴管是否作为IBC诊断的基础仍存在争议。从1938年开始,Taylor和Melter强调皮下淋巴管浸润癌的特性。Ellis和Teitelbaum在1973年的研究中,确定了真皮淋巴管浸润在IBC诊断中的重要性,并命名了乳腺真皮淋巴癌。Saltzstein在临床上未发现IBC的乳腺癌浸润真皮淋巴管与其他表现有所区别。
有人认为,IBC的发病机制是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团阻塞,导致皮肤水肿和组织张力增加,进一步导致毛细血管阻塞,充血引发所谓的丹毒样改变。
三、临床表现及形态
1. 一般形态:IBC患者的乳房皮肤会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皮肤增厚等现象,呈现出“橘皮样”变化。受影响的组织坚实,大部分患者的皮肤变化范围超过乳房的1/3。石松魁报告的材料显示,病变皮肤变化范围几乎覆盖整个乳房,多数(65.7%)涉及整个乳房。
2. 组织形态:不同类型的癌症可在IBC中发生各种渗透性癌症。除癌组织外,皮肤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主要充满癌栓。间质中有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关于诊断,有人认为只要临床上有炎症就可以诊断为炎症性癌症,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只有在皮肤淋巴管和血管中有大量的癌栓形成时才能确诊。在石松魁的35例报道中,有9例淋巴管癌栓形成,其中5例为皮肤淋巴管癌栓形成。
炎症性乳腺癌是一种复杂且独特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形态变化都有其特殊之处。深入了解和研究IBC对于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