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唐朝凭一首诗出名的诗人)
汉唐盛世的古诗 唐代惊艳诗人,仅1首诗流传却脍炙人口,短短28字挽救了一段爱情
空青
写人性一针见血,写生活真知灼见。
将古诗词之美带给全世界。
为什么唐朝与汉朝并称为“汉唐盛世”?
为什么唐朝是现代人首选的穿越目标?
唐朝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魅力?
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应该跳出狭隘的目光,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
唐朝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期。那时候诗歌的艺术正逐渐发展发挥着力量,那时候的人们也一个个蓬勃而乐观。
余秋雨先生说,少年是诗歌的时代,中年是戏剧和小说的时代,晚年是散文的时代。这大概是针对文学自身发展周期的发言。可在唐朝身上,你真真切切能感受到一股全方位的自信。
对外来文化的自信,对发展的自己,对自己命运的自信,等等等等。
“唐诗”,至今仍然是一个特殊且有着神奇魅力的字眼。想尽可能全面的了解中华文化吗,那就来读唐诗#赠去婢#吧。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会有这样一个朝代,能够让诗歌在其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左右朝堂,左右名臣与贵族。
今天这首诗,或许能够让大家对唐诗在当时的影响力,有一个更新的认知与了解。
【诗】
赠去婢
崔郊 〔唐代〕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境】
这首诗,大家熟悉的或许只有后面两句,在群英荟萃的唐诗中,它的前两句只是中规中矩,并不突出。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故事,相信大家读完诗歌内容都会有一个大概的猜测一个女子被迫嫁入皇宫,从此与在老家的情人两地相隔,而且宫门森严,这辈子都可能再难见上一面。
真实的情况,其实跟我们的猜测差不太多,只是结尾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也不排除是史书的作者出于私心,为两人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句,历史毕竟太遥远了)
崔郊,是元和年间的一位秀才。他姑母的家里有一位婢女,不知姓氏,但生得姿容秀丽,正是郎才女貌,与崔郊互相爱恋。但后来家境衰落,婢女也被出卖给了当时的显贵于頔。
到这里,两人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有一句话叫做“相见不如不见”,已经忘记是从哪里听来的了,放在这里很合适。
故事的下半段,婢女适应了在贵族府邸的生活,偶尔一次外出逛街或者办差事的时候,相遇了仍然是秀才的崔郊。如果不见,或许还可以相安无事,相忘于江湖,但既然见了这一面,往日的种种就又重新涌上心头。
百感交集的崔郊,面对着曾经熟悉的容貌,写下了这一首《赠去婢》。诗是心头血,因为真情实感的交杂,这首诗在京城传出了名声,后来连于頔也读到了这首诗。知道这件事情自己还是半个主人公,于是便挥挥手,也不夺人所好,让崔郊来把婢女领走。有情人终成眷属,传为一段诗坛佳话。
【诵】
单看这首诗,在文字上没有太多非凡之处。所以被人记住,是因为他用比喻打造了一个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将权贵与爱情摆在了棱角分明的对立面上。这样的情绪与经历自然引起了天下普通人的共鸣,能够流传下来,
诗歌里两处人名用典。一处绿珠,绿珠是西晋著名富豪石崇的宠妾,历来被作为美貌女子的代称,这里崔郊用来代指自己被夺走的婢女。一处萧郎,本来指的是梁武帝萧衍,此人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名声很好,后来便成为诗歌中的常用语,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这里崔郊用来代指自己,但其实也不只是自己,而是“女子倾心相恋的那个人”。也因为两类人群的代表性很广泛,这首诗才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悟】
近代人有一句话,“目光放远,万事皆悲。”
如果你想的很远,那么有关于人生起落的一切都是悲观的,因为说到底人的个体是很渺小的,相对于整个宇宙的时间和空间来说。所有自命不凡,所有心心念念,都是在骗自己。
这样说来,人生一世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觉得就在于体验,体验人生路上的喜怒哀乐,也通过阅读和交谈,体会别人的喜怒哀乐。阅历越多,也许对生死就看的越淡,反而对生活中的爱与感动更加热诚。
希望大家都不会遭遇崔郊的经历,但也希望大家都能够读懂崔郊寄托在这首诗里的感情,为自己的人生再添一份色彩。
一介白衣,诗书传世。
我是空青,关注我,共同传承中华文化!
唐朝凭一首诗出名的诗人 唐代爱情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