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什么时候来龙虎山的(龙虎山之张道陵)
张道陵三清关系 一般人也许不知道,龙虎山的开山之祖就是东汉的张道陵
一般人也许不知道,龙虎山的开山之祖就是东汉的张道陵
一般人也许不知道,江西龙虎山的开山之祖就是东汉的张道陵,即张天师。
天师道与全真道除了都是以老子《道德经》为其道的基本教义外,两派的主要区别在于天师道道士可以结婚生子,每一代天师的确立皆如皇室继统一样,由上一代天师的嫡长子继承天师位,每代天师皆由当朝皇帝敕封。而全真道则主张清修,每一代掌门人的确立皆由上一代掌门人指定,既非子嗣继承,也不需皇帝敕封。
天师道的创始人是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系汉留侯张良九世孙,得道后称张道陵。
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张陵生于沛国(今江苏丰县),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成年后,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眼,隆准
方颐,目有三角,虬髭美髯,望之森严。七岁时,读老子《道德经》爱不释手。稍长,对四书五经,天文地理,河图洛书等经书典籍无不涉猎,所览之书,心领神会,过目成诵。后来,办学堂,讲经学,从学者千余人。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二十五岁的张陵,以道德文章举贤良,拜为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其身在官府,却无意仕途。期间,得练形合气之书,遂挂冠隐居北邙山(今洛阳市东北),立志修道。修炼三年后,为寻修道宝地,独携弟子王长,云游各地。至鄱阳湖后,入贵溪云锦山,并之视为修道福地。设坛仙水岩,修炼九天神丹。丹成,龙虎现。便将云锦山改名为龙虎山。斯时,张陵己六十余岁,但容貌仍似三十余岁者。此后,又访得《神虎秘文》、《三皇内文》、《黄帝九鼎丹书》、《太清丹书》。至此,修道有成。
正当张道陵及王长在龙虎山地区把道教体系,道教理论不断完善之时,四川发生瘟疫。闻讯后,以医药神术拯救众生的张道陵,带上在龙虎山炼制的神丹和名种草药,匆匆赶往四川,居住青城山,一边为百姓治病,一边继续发展道教。
至汉顺帝时(公元123年),张道陵己自著道书二十四篇,又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篆》、《三清众经》等秘籍。于是,便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基本教旨,正式创立《正一盟威道》(教外称“五斗米道”),教众奉其为天师,后世称为天师道或正一道。
此后,张道陵的后裔世袭天师道法。时至今日,在江西龙虎山和四川青城山都有张天师神像供人朝拜。
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张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飞升”,寿一百二十三岁,道众称其为祖天师。羽化前,他交待子孙要返回龙虎山,因为那里有他的丹灶、草堂和他的道众,还有他镇压在镇妖井中的一百单八位天罡地煞魔头。
祖天师羽化后,子,张衡;孙,张鲁(《三国志.魏书八.张鲁》)先后承袭其道。至汉献帝时(公元190年),张鲁己据汉中二十余年(191-215年),实行政教合一,大力传播和发展正一盟威道,民夷信向之。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鲁归顺曹操,由操拜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从而使正一盟威道取得了合法地位,逐渐成为后世的正统道教,即新天师道。
而重返龙虎山的担子,则落到张鲁的儿子,张道陵的重孙张盛身上。在当时三国纷争的情况下,从四川到江西殊为不易。张盛不负重托,携带着祖天师的印、剑、符、篆等信物,辗转云、贵、滇,沿着十万大山的崎岖山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祖天师张道陵炼丹造基的龙虎山,开始了天师道在龙虎山承续六十三代的绵延,使龙虎山逐渐成为中国正一道的道教中心。据《留侯世家》记载,张盛于晋承嘉年(公元309年)羽化,享年九十八岁。
在六十三代天师中,贡献突出的还有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公元1092-1128年)。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及次年,其两次应诏入朝,与宋徽宗坐而论道。自崇宁四年(1105年),朝廷先后拨银迁建上清正一宫,赐建上清镇天师府。自张继先始,历代天师皆由朝廷敕封。张继先羽化时年仅三十六岁,其后二百年,施耐庵作《水浒传》,其中“神童天师”即以张继先为原型。
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公元1340-1410年),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袭教。次年春,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于奉天殿,眷赍有加。越年辞归,太祖亲制文两道,特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敕重建大上清宫,并钦赐龙虎山正一玄坛印及关防、符篆,镇护龙虎山。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十月,明成祖朱棣命张宇初天师寻访真人张三丰,两位真人相遇于武当山“遇真桥”,后敕建“遇真观”。
天师的承续止于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公元1904-1969年)。公元1949年4月,张恩溥经广州转澳门至香港,次年春入台,居台北大龙洞觉修宫。公元1969年12月,末代张天师在台北市私邸羽化,享年六十五岁。与两年前(即公元2008年10月28日)由于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长孙衍圣公孔德成在台北去世,而衍圣公从此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一样,延续了六十三代的嗣汉张天师至此也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了。
龙虎山之张道陵 张道陵命名龙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