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李斯为什么会被腰斩,秦王为何腰斩李斯

生活常识 2025-04-23 07:54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作者介绍:王清河,男,北京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拥有学士及硕士学位。现居美国。王清河不仅是历史著作和翻译领域的专家,他的诗歌、散文、随笔和评论也广受好评,并在国内外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专栏文章,如中国《青年参考》、美国《侨报》和《多维时报》等。近年来,他致力于文史研究,多部作品如《发现》和《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活》广受读者喜爱。

秦帝国的兴衰可谓瞬息万变,从一统天下到失去天下,短短几十年的历程与宰相李斯的命运紧密相连。李斯的成败可以说是秦帝国兴衰的缩影。

李斯的一生典型地展现了一个追求权力、机关算尽的政治家的人生历程。他来自楚上蔡,初为乡间管文书的小官吏,后在荀卿门下学习帝王之术。完成学业后,他前往秦国,一步步攀升,成为大宰相。在与宦官赵高的斗争中,他败下阵来,公元前208年7月,在咸阳遭受五种酷刑,最终腰斩处死。

李斯有五个鲜明的特点。其一,他极其聪明,思维独特。正如司马迁《金瓶梅词话》开篇所讲的李四与老鼠的故事,李斯能从细微之处发现人生哲理。其二,他贪婪追求权力与财富,摒弃卑鄙,寻求财富,他的所有行动都遵循这一原则。其三,他嫉妒圣贤和能力,从他为防止韩非受到重用而进谗言的事件中可见一斑。其四,他非常怕死。当胡亥下令捉拿囚禁李斯时,左右丞相冯去疾、冯捷等选择拔剑自杀,而李斯却选择低头求饶。其五,他的计谋为秦国从内部灭六国扫清了道路,自己也拜长了史。但这一切手段都显示出他的非善类。

在秦帝国中,李斯参与了一系列重要事件。首先是《谏逐客书》的颁布。客人被驱逐,李斯被罢官,但他能扭转局面。他引经据典,写下一封义正词严的信,成功争取撤回驱逐令,并复职晋升。对比他杀韩非时的言行,不难看出他掩盖下的小人之心。接下来是焚书的讨论。这是李斯为了巩固政权而祭出的又一个“妙招”。在赢得政权后的一次酒宴上,他推动了焚书议案的提出。“废封建建县”是李斯在当时的主张。

总体来看,王清河的笔下的李斯是一个复杂多面的人物。他的聪明、贪婪、嫉妒、怕死以及机关算尽都使得他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通过对李斯的描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秦帝国的兴衰背后的复杂因素。

这位角色名叫李斯,他的言行无疑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开创性的工作固然令人瞩目,但他的激进做法实则堵塞了言论的通道,破坏了文化的多元性,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效果适得其反。正如古人所言,“骨灰未寒前山东乱,刘向不读书”,李斯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应为此承担部分责任。

接下来,李斯参与了一系列重大事件。首先是胡亥的三件大事之首沙秋政变。作为宰相,李斯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面对赵高的游说,李斯最初并不为所动,但赵高连续发问,直击李斯的弱点,最终使他屈服,参与了这场早已预见将会导致亡国后果的政变。赵高成了李斯的克星,两人在争斗中,李斯屡战屡败,最终身首异处。

紧接着,李斯建议胡亥实行“独断督责”。胡亥即位后,为了巩固地位,采纳了赵高的建议,残害了大批兄弟姐妹和功臣勋将。面对这样的局面,李斯不但没有规劝胡亥,反而助纣为虐。胡亥照章办理后,刑罚繁重,死人堆积如山。仅就此事而言,李斯也罪责难逃。

当赵高决定除掉李斯时,李斯选择了负隅一抗。他两次上书胡亥,指责赵高的阴谋。但胡亥对李斯的忠告置之不理,最终导致了李斯的杀身之祸。司马迁评价说:“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这表明李斯在局势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才试图挽回,已经无济于事。

七十三岁的李斯临死时,满怀悔恨。他想和自己一同赴死的儿子李由牵手去打猎,重温曾经的快乐时光,但这一切都已不可能。他的生命将结束,他的悔恨也随之而来,但这一切都太迟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