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7年工资1万多七旬环卫工遭套补

生活常识 2025-04-22 16:28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在四川巴中市南江县,七旬环卫工张某明的遭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2011年至2018年,他在从事环卫工作的七年间,所领取的工资竟然仅约一万元。与此他的儿子的身份被当地社区冒用,虚设公益性岗位,套取国家补贴资金高达3.33万元,用于其他人员的工资发放。这一事件被家属举报后,经纪委调查,涉事社区人员因违规操作受到了处分。

关键事实梳理:

一、工资争议

张某明七年来的实际工资收入令人震惊,总计仅约一万元。其中,2011至2013年每年仅700元,后续年份的最高工资也仅为每年2元,且均以现金形式发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益性岗位的合同上明明标注着工资标准不低于每月1250元。但张某明并未按照这一标准获得他的劳动成果。

二、套补手段曝光

社区竟然以张某明儿子的身份,虚构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将补贴资金打入该账户(总额约8万元),而实际上这些资金被用于支付其他岗位人员的工资。涉事社区通过“虚报岗位+冒用身份”的方式挪用国家专项资金。他们甚至辩称这是“公家用公”,并未直接私吞。

三、处理结果及后续影响

套取的3.33万元补贴资金已全额退还,南江县也开展了公益性岗位的专项整治行动。社区工作人员龙某等两人因违规操作被纪委处分。但具体的处分措施尚未公开。

对于这一事件,从法律与政策角度进行分析:

社区的行为违反了《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通知》的规定,存在虚报冒领、挪用专项资金等严重违规问题。虽然资金并未流入个人账户,但这一行为依然十分严重。这也暴露出基层治理中的“形式合规”问题,公益性岗位的监管存在巨大漏洞,基层可以通过身份冒用、虚假合同等手段套取补贴。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加强基层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和监管。

争议焦点在于工资差额的真实性以及责任界定。家属和社区在工资差额问题上各执一词。对于社区人员是否需承担刑事责任也存在争议。现行法律更注重资金用途(是否私用),而在这起事件中,挪用的资金用于其他岗位发放,因此主要以纪律处分为主。这起事件仍然反映出基层公益性岗位管理的乱象,必须加强资金监管和身份核验机制,以保障弱势劳动者的权益不受侵害。这是一起值得深思的事件,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基层管理和监管力度,保障每一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