潲水油远离餐桌须多久?
记者曾深入采访本案,亲身探访提取潲水油的现场和炼制“食品油”的工厂,这一经历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庭审之日,更是记者追踪“潲水油”行业的关键一步。
在追踪过程中,最大的反差在于,几乎所有被告均坦言,“使用潲水油制造食用油是行业内的潜规则,几乎业界皆知。”的监管现状却未能消除这一“人人皆知”的“潜规则”,或许,这一“潜规则”仅在“油脂业界”内部流传,外界却毫不知情。
本案的审理,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潲水油行业的种种问题。监管漏洞,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据国家相关规定,餐厨废弃油脂可用于加工饲料油,而饲料油的生产流程与食用油颇为相似,这对从事饲料油加工的企业和个人提出了严格的监管要求。
本案中,冠南厂是潲水油变身“食用油”的关键节点。这家工厂拥有饲料油脂深加工提炼的资质,却以此合法身份为掩护,将生产的“食用油”流向消费者的餐桌。显然,潲水油进入该企业后的最终流向并未受到有效监管,让人不得不怀疑对这类企业存在监管盲区。部分油脂厂家打着生产饲料油的幌子,实则用潲水油生产食用油。
庭审中,“潜规则”成为高频词汇。公诉人提交了关于“潜规则”的供述,几乎所有人均心知肚明这一行业秘密。被告并未反驳“潜规则”的存在,只是辩称自己知道业界有这一做法,并不代表冠南厂一定会这么做。显然,“潜规则”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监管,让这一“潜规则”失去现实基础。
部门需理顺关系,打破“九龙不治水”的局面,解决监管边界不清、监管重复及空白等难题。一个耐人寻味的庭审细节引发关注:检方出示有关“冠南厂财务代元友销毁公司账目”的证明材料时,代元友当庭表示公司并无账目,因为从未有过账目,所以他并未销毁账目。如果代元友的陈述属实,这让人难以置信在这样一个“潜规则”盛行的油脂领域,管理如此随意的油脂厂竟能存活近两年,直至被法办。在此期间,有关部门为何保持沉默?
人们期待监管能落到实处,实现专项与长期检查相结合、公开与暗访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杜绝潲水油进入餐桌的可能。标准问题亦是本案中的一大难题。如何界定用潲水油生产的食用油属于“伪劣产品”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用潲水油生产的食用油可能通过国家检测,意味着其可能符合国家标准。尽管本案中对于用潲水油制成的“食用油”的检测结果等问题并未产生大的争议,但社会公众迫切希望出台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确保人民的健康。
本案可能成为潲水油行业的标志性案件,其社会警示和震慑力量将是巨大的。潲水油一旦成为“食用油”,进入社会后,其危害的是不确定的公众,比其他刑事案件中受害人较少的情形更难以被社会容忍。潲水油每天都在大量产生,如何处理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要让潲水油远离百姓餐桌,不仅需要依靠刑事审判对潲水油“黑色链条”进行威慑和打击,更需要给潲水油一个出口,让其流向应该去的地方。公众一直在呼吁对潲水油的下游产业饲料油、生物柴油等给予必要的补贴,让潲水油的“黑市”和“红市”牟利水平大体相当,以此解决正规企业“喊饿”与不法厂家“坑民”并存的困境。人们期望有关部门能正视这些呼吁,这样的“大案”能够减少甚至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