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妇幼生儿出意外 官司一打就7年
洛阳居民刘春凤与洛阳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之间的纠纷已持续七年。最近,洛阳中级法院裁定,撤销了一、二审判决,发回重审。这起医疗官司的源头,要追溯到七年前的一个冬天。
那天凌晨,洛阳产妇刘春凤因腹痛拨打120,被急救车送入洛阳妇幼。早晨六点十分,她顺利产下一子,取名刘睿轩。住院期间,因预防性治疗,医生为她和新生儿分别开了庆大霉素和青霉素。事件的转折发生在注射环节。刘春凤声称,护士在注射时误将庆大霉素注入新生儿体内,导致孩子出现严重反应。庆大霉素对新生儿而言是禁用药,一旦误用,可能引发耳聋、失明、脏器衰竭等严重后果。
孩子被误注射后,出现了一系列症状,包括不吃奶、目光无神、哭声无力等。经医院诊断,刘睿轩患有脑瘫。如今,八岁的刘睿轩生活无法自理,不能说话、听不见声音、看不见东西,行走困难。为了照顾他,刘春凤放弃了生意,夫妻二人全身心投入。由于刘睿轩有咀嚼障碍,他们只能以奶瓶喂食流食。
刘春凤坚持认为,医院的过失是导致这一切的根源。护士在注射过程中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的规定,医院应负全责。洛阳妇幼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医院否认将成人量的庆大霉素注入新生儿体内,并指出刘睿轩出现脑瘫可能是由于其他因素,如胎儿出生时已感染、刘春凤作为高龄产妇的特殊情况以及刘睿轩是早产儿等。
这起医疗纠纷中疑点重重。刘春凤声称医院提供的“住院病历”是伪造的。她表示自己在医院并未正式办理住院手续,因此不可能有“住院病历”。洛阳妇幼的《分娩登记簿》上也明确写着刘春凤“未住院”。而关于费用问题,刘春凤称她拿到的都是门诊收费发票,从未收到住院收费发票。这一系列疑点让这起官司更加复杂。
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真相究竟如何逐渐浮出水面?究竟是谁在讲述事实?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医疗纠纷,更是对医疗制度、职业道德以及人命的严峻考验。这起案件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医疗安全、医患关系以及法律责任的热议。究竟谁能为这起悲剧负责?答案仍待揭晓。疑点二介绍:同一病案号下的两位产妇之谜
洛阳妇幼保健院的一则公告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其中的病案号“0042232”引发了人们的疑惑。公告中显示的刘春凤的病案号与《分娩登记簿》中产妇侯某的病案号“42232”出现重叠。这引发了一个核心疑问一个病案号为何关联两位产妇?
刘春凤坚称她的“住院病历”中的病案号是医院为了某种目的而伪造的“套牌号”。她坚信真正的病案号主人是产妇侯某,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随着事件的发酵,这一疑点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疑点三:新生儿的诞生地是院内还是院外?
洛阳妇幼提供的病历报告,又揭示了另一个令人费解的疑点。据病历显示,刘睿轩是在其母亲前往医院的途中“自行娩出”。这意味着,这个新生儿的诞生并不在医院的产房内,而是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刘睿轩的《出生医学证明》却明确表示,其出生地点为“医院”。这一描述与病历报告中的描述产生了明显的矛盾。
在相关的鉴定中心听证会上,刘睿轩的父亲刘国强曾表示,“分娩在急救车上”。这似乎为医院的描述提供了一定的佐证。医院方面也表示,刘睿轩确实是在前往医院的途中出生的,由于当时情况紧急,脐带尚未断开,因此出生证明的地点填写为“医院”。这一解释似乎为上述的矛盾提供了一线解答。但这一事件背后是否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真相,仍待进一步揭示。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对一个医院、一个家庭的挑战,更是对公众关于新生儿诞生过程、医疗记录真实性的普遍质疑。随着事件的深入调查,真相将会浮出水面。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一个公正、透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