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妈妈哺乳婴儿遭遇多重尴尬
母乳喂养的尴尬与困境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许多新妈妈面临着无法亲自哺乳的困境。尽管母乳喂养的知识已经普及,并且越来越多的“80后”妈妈选择母乳喂养,但在实际操作中,她们却遭遇了种种尴尬和困难。
国务院为了保护母乳喂养的女职工,颁布了相关规定,确保她们在每班劳动时间内享有两次哺乳时间,每次30分钟。这一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得到落实。许多妈妈像小徐和孙女士那样,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时下班回家喂奶。孙女士形容每天1小时的哺乳时间如同“聋子的耳朵摆设”。
重返职场的新妈妈们不得不选择成为“背奶族”,在上班时间吸出母乳再带回家。她们却面临着没有合适场所挤奶的困境。即使公司提供了环境优美的休息室和茶水间,却没有专门的哺乳室。辛女士只能躲进洗手间去挤奶,这不仅不方便,还存在卫生安全问题。
公共场所母婴室的缺失也是一大尴尬。在地铁、机场、商场等地方,妈妈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给宝宝喂奶。上周三早上,在地铁一号线车厢内,一位妈妈无奈地在公共场合公开喂奶,旁边的男士们纷纷移开视线,这凸显了公共场所母婴室的重要性。
虽然一些公共场所已经开始建设母婴室,但绝大多数地方仍然空白。建造一间母婴室的成本并不高,程序也不复杂,但仍然有许多公共场所没有设立母婴室。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合适的地方以及需要额外的维护和管理费用。
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市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65%,这一比例亟待提高。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制定的“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强调,生命的最初6个月应纯母乳喂养,之后添加辅食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
面对这些困境和尴尬,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和重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从到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妈妈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她们能够顺利地坚持母乳喂养,为宝宝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也应该尊重和保护妈妈在公共场合喂奶的权利和隐私,让她们不再面临困境和尴尬。希望更多的公共场所能够建设母婴室,为妈妈和宝宝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专家建议将带薪哺乳时间纳入集体合同保障范畴
随着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黄群女士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中国在哺乳时间的法律保障方面虽然已经有所建树,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存在巨大的落差。尽管法律中有关于保障哺乳时间的条款,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员工在返岗后往往被迫放弃母乳喂养。针对这一问题,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从法律和监管机制上需要强化。不仅要制定法律,更要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对此,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应积极推动企业将母乳喂养的时间真正落到实处,为企业提供指导与支持。
为了支持母乳喂养,还需在公共场所设立母乳喂养站,提供必要的哺乳设施。这些设施的存在,将为母亲们提供便利的哺乳环境,让她们在公共场合也能安心喂养宝宝。
而将带薪哺乳时间以及哺乳室、哺乳设施等通过集体合同和企业规章加以体现,则是一个具体的实施步骤。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确保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明确相关权益,让员工从入职开始就了解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应享有的权益。
虽然设置喂奶站是一个解决哺乳婴儿问题的有效途径,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设施的普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牛奶和羊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婴儿喂养问题,但母乳喂养的优势是无法替代的。我们仍需要积极推进相关政策和设施的建设,为母亲们提供更好的哺乳条件。
希望、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母乳喂养的母亲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她们在工作的也能照顾好宝宝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