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养老金省际差距天壤之别 亟待正常调整机制
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现状及其改革前景
记者近日深入调查发现,我国基础养老金的省际差距已如天壤之别,最高差距竟达10倍。这一巨大的鸿沟对建立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
目前,上海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每月高达540元,而其他一些省份如吉林、河北、安徽等,仍执行2009年中央规定的每月55元的标准,五年未曾调整。本月内,江西、新疆、河南等地相继公布了建立城乡居民养老金制度的实施方案,全国已有27个省份出台了具体实施办法。
尽管国务院在2014年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民覆盖,但从居民养老金水平看,要实现这一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由中央统一规定,为目前每人每月55元。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基础养老金的标准却不断调整,差距逐渐拉大。
《经济参考报》记者的统计显示,各地提高基础养老金的幅度不一,最高的上海达到每月540元,而北京、天津也有所提高。但与此部分省份的基础养老金却长时间未涨,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同一省内,基础养老金的差距同样存在。虽然省级财政负担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并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地方基础养老金,但差距依然明显。
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基础养老金的差距扩大趋势不可阻挡,已经对社会公平产生了影响,甚至可能固化即将改革的户籍制度,对新一轮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改革迫在眉睫。专家建议引入两个重要概念:替代率和指数化的机制。郑秉文表示,替代率的确定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如果保持替代率稳定,就应该盯住一个或多个指数进行调整。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也表示,将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未来,期待我国能建立起一套既能体现社会公平,又能适应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养老金调整机制,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障。
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的倪志浩专家建议,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应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紧密相连。为此,他主张建立一个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动态投入机制,使基础养老金能够伴随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而相应增长。倪志浩强调,如果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缴费基数进行测算,那么参保缴费标准就能够根据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
考虑到我国各省份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倪志浩建议,在设定缴费基数时,应充分参考各省份的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以各省上一年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九三学社浙江省委特邀信息员、湖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副主任陈绍华也对此深表赞同,并建议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动态调整机制。他主张以上一年度的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为基准,同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物价上涨等因素,实现一年一度的调整。鉴于当前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的基数相对较低,陈绍华建议调整幅度应比其他群体大一些,控制在15%至25%的范围内,以更好地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的养老生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基础养老金的发放与完善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专家们的这些建议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老年时享受到应有的保障。
相关新闻推荐请关注:关于基础养老金的动态、各地养老保险政策调整及专家解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