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消除地方病需要长效机制
地方病,曾是困扰人们数千年的难题,给人留下智力低下、满口黑牙、关节畸形等印象。根据最近出台的《全国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我国计划在“十二五”末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的危害。这意味着地方病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渐告别国人,恢复人们的健康生活。
这是一次目标明确但任务艰巨的征程。专家们表示,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其病因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行为的转变而变化。稍有松懈,病情便可能反弹。建立长效防治机制至关重要,只有持续巩固防治成果,才能实现规划目标。
我国曾是地方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31个省(区、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地方病的流行趋势已得到总体控制。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达到了省级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近98%的县(市、区)达到了县级消除碘缺乏病的指标要求。其他病种也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成效。
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西部地区由于病种多、病情重、范围广,仍是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地方病的病因难以根除,如果没有长效机制做保障,很容易前功尽弃。目前,部分地区的防治措施持续性有待巩固,后期管理亟待加强。特别是在西部贫困地区,局部地区碘盐推广普及任务依然艰巨。
为实现基本消除地方病的目标,《规划》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主线,制定了相应的防治策略和防控措施。未来的五年攻坚战的关键在于如何保障策略措施落到实处。我们需要继续坚持成熟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转变民众的知识、信念、行为,也是有效防病的基础。
多部门的合作也是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部分病区省份的多部门长效合作机制尚未形成。各职能部门在碘盐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责任需要得到有效落实。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改炉改灶项目的后期管理需要形成可持续的运行模式。已落实的降氟降砷改水工程也需要有可持续的运行监管机制。
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打好这场五年攻坚战。只有通过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的各项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巩固防治成果,我们才能实现基本消除地方病的目标,让国人远离这些疾病的困扰。部门间协同合作能否有效实施,仍然是保障防治成果的关键环节。从投入层面来看,过去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防治地方病的挑战主要聚焦于老、少、边、穷的地区。在“十二五”期间,为了确保防治措施的全面覆盖,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尤其要加大对西部等相对薄弱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
这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一直是地方病防治的难点和重点。而资金的倾斜投入,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这不仅包括医疗设备的更新、医疗人员的培训,还包括对地方病患者的救助和关怀。这些措施的实施,无疑将为这些地区的地方病防治工作注入强大的动力。
据相关领域的专家透露,为了准确掌握重点地方病的消长趋势,评估防治工作的实际效果,相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和完善与《规划》相适应的防治标准体系。这包括制定病区控制与消除的考核验收方案以及监测方案等。这些方案的实施,将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为了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有关部门还将启动《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的修订工作。这些法规的修订,旨在更好地满足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实际需求,为防治工作提供更加明确、有力的法律保障。我们期待这些措施的实施,能为地方病防治工作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