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制订儿童性早熟标准
“婴儿奶粉引发性早熟”风波虽已平息,证实与奶粉无关,但这场风波背后的专家观点揭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医务工作者对性早熟的专业知识存在盲点。卫生部昨日发布的《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为公众揭示了性早熟的真正面纱。
这场风波曾引起全国广泛关注,被报道的武汉性早熟婴儿案例,经卫生部检验证实为假性性早熟,与奶粉无关。专家坦言,这一事件也暴露出部分医务工作者对性早熟概念的模糊认识,以及判断性早熟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那么,何为性早熟呢?《指南》给出了明确答案: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呈现第二性征。按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性早熟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大类,过去常被称为真性和假性性早熟。其中,中枢性性早熟中,有一种被称为“不完全性中枢性性早熟”,指的是患儿出现第二性征的早现,最常见的是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若这种情况发生在2岁内的女孩身上,可能是由于下丘脑-性腺轴的生理性活跃状态,又称为“小青春期”。
这份《指南》不仅仅是对性早熟的专业定义和分类的阐述,更是为医疗机构在临床实践中提供了参考。据悉,《指南》将指导医务工作者更加准确、科学地进行性早熟的诊疗工作,从而更好地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指南》还强调了相关阅读的重要性。卫生部发布的《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不仅是一份医学指南,更是一份对公众的健康教育资料。这份指南对于促进社会对性早熟的正确认识、消除误解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份指南,更好地了解性早熟的相关知识,为自己和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的制定与实施,展现了卫生部对儿童健康的重视与关怀。让我们共同期待,在科学的指导下,孩子们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也期待医务工作者能够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外周性性早熟是一种由于体内性甾体激素水平上升,达到青春期水平的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但不同于完整的青春期发育过程,它并不包含完整的性发育程序。
二、病因
在这之中,我们需要关注一种特殊的情况中枢性性早熟。它是外周性性熟的一种转化形式,其源头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一)中枢性性早熟的具体原因
1. 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例如下丘脑、垂体肿瘤等明显的病理性变化,以及其他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这些病变会直接影响性甾体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导致性早熟的提前发生。
2. 由外周性性早熟转化而来:在某些情况下,外周性性早熟可能会逐渐演变为中枢性性早熟,这一过程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的持续上升以及身体对激素的敏感性增强有关。
3.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 CPP,ICPP):这是一种未能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性早熟类型。尽管没有找到明确的病因,但研究表明它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活跃状态有直接关系。
4. 不完全性中枢性性早熟:这是CPP的一种特殊类型。患儿的第二性征会提前出现,其控制机制也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启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性征发育呈现自限性,会在一段时间后果断停止。其中,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是最常见的形式。若这种情况发生在2岁以内的女孩身上,可能是由于下丘脑-性腺轴的生理性活跃状态,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小青春期”。
外周性性早熟及其转化的中枢性性早熟都是复杂的生理现象,背后隐藏着多种可能的病因。对于家长和医学界来说,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病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现象,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