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部分医院指定患者到外面药店买药 称“比较
在浙江宁波,一些患者发现,他们被医生引导到指定的外部药房购买药品,而这些药品的价格明显高于预期。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已经蔓延至宁波的多个医院。
吴女士(化名)的遭遇引起了广大患者的共鸣。她和丈夫在宁波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就诊时,医生开具了部分外部药房的处方。吴女士质疑,这种做法是否真正为患者减轻负担?类似的案例还发生在张阿姨身上。张阿姨患有慢性肝炎,需要长期用药。她透露,医院只能开半个月的药量,而拿着处方单去药店却能买到一个月的量。药店的药品价格往往较高。
宁波市肝病医院附近的药店工作人员透露,多数肝病患者都会拿着处方单前来购买药品。这些药店不仅位于医院周边,有些还直接开在大医院内部。例如,华美药店就位于宁波市第二人民医院内部。这些内部药店的药品种类与医院药房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医院没有的药。
这种现象背后存在多种原因。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的药品收入比例有严格的考核规定,即所谓的“药比”。医生为了应对这一考核指标,会让部分药品到外部药房购买,以降低医院的药品比例。“门诊人均费用零增长”等要求也让医院面临压力。但医生也坦言,这些政策虽然降低了医院的药品比例,但患者的负担并未真正减轻。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方面,医院为了应对考核要求,不得不采取外部购药的方式;另一方面,这也与医院的运营模式和利益驱动有关。一些医生认为,外部药房的药品价格较高,虽然患者负担并未减轻,但医院从中获得的利益可能更多。这种矛盾的现象让人难以理解。
这种现象反映了医疗体系中的一些问题。在追求经济效益和满足考核要求的压力下,医院和医生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实际负担,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和合理。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确保患者的权益不受损害。患者自身也需要提高警惕,了解药品价格和市场情况,以便做出明智的选择。外配处方背后的隐患不容忽视。
随着医疗体系的变化,药房从医院剥离出去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药物不是简单的食品,它们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使用。外配药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责任归属的问题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究竟是因为医生的处方不合理,还是药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导致的呢?这无疑增加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和矛盾。
为了减轻患者的药费负担,各省都在推行“门诊人均费用零增长”政策,这看似是一项惠民政策。宁波的部分医院却在此之上施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手段,不仅完成了降低药比的任务,还从中获利,实际上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对政策的曲解和滥用,损害了患者的利益。
除此之外,医院自办药店,收入单独核算,也存在滋生新的腐败的可能性。这不仅让患者对医院产生了疑虑,也对医疗行业的公信力造成了冲击。对此,宁波市卫生局局长张乐鸣已明确表示,今年将逐步取消医院药店。这是一个积极的表态,我们期待这一表态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为患者着想,重塑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在医疗改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勇敢。面对存在的隐患和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坐视不管。只有真正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医疗行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外配处方等存在的问题,让医疗行业真正回归公益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