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当前医改存局部实施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
医疗改革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公立医院更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针对公立医院如何融入医疗改革,解决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众多专家和学者各抒己见。
在最近的首届湘雅海峡两岸医院管理高峰论坛上,全国300多名医院管理专家及医院院长齐聚一堂,共同这一话题。他们针对如何激发公立医院参与医改的活力、理顺对医院的管理体制以及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
专家们普遍认为,公立医院的改革需要内外结合,既要增强内部的活力,又要借助外部推力。当务之急是实现对医院的分类评价,建立一支“职业化”的院长队伍。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不能盲目追求一种统一的医改模式和路径。
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指出,当前的医改存在局部实施、新旧制度并存的问题,往往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他建议采用逆向思维路径进行改革,从保持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的目标出发,理顺对医院的管理机制,破解逐利机制。通过建立评级体系,推动公立医院在模式、路径和制度上的改革,实现自我调整、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
与会专家还建议,要合理建立医院分类管理制度,将医疗机构分为教学科研型医院、区域性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中心。建立医院分类评价体系,制定各类医院评价指标,将和群众希望医院做好的工作与当前医改措施纳入评价体系。每年进行医院年度评审并公布排序,形成对医院的压力,鼓励良性竞争。
中南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湘雅医院院长孙虹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的现代医院管理体制尚未成熟,医院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已成为医改的主要矛盾之一。他建议以解决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为突破口,健全医院运行体制,加快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同时培养高水平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关键。
作为民营医院的代表,湖南旺旺医院院长李永国表示,患者释放的就医需求与医院的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加剧了“看病难”问题。他提出了“增加总量、盘活存量”的解决思路,认为要通过扩大医疗资源供给和优化资源配置来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公立医院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医疗机构、专家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分类管理、建立评级体系、加强内部管理等方式,激发公立医院的活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李永国谈到了我国面临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优秀医疗资源差异显著,导致群众长期以来形成了“有病就往大医院跑”的习惯。在这种习惯背后,大医院的盲目扩张和收治常见病、小病患者的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种现状就像用高射炮去打蚊子,珍贵而优秀的医疗资源被浪费,加剧了本就严重的“看病难”问题。
李永国强调,解决大医院看病难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既要增加医疗资源的总量,也要盘活现有的存量资源。每一个医疗工作者和每一份医疗资源都要尽其所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面对当前严峻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认识到,医改不仅仅是一项政策,更是关乎每一个国民生命健康的重大课题。我们期待相关改革措施能够尽快落地实施,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医疗改革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是重中之重。只有让医疗资源的分布更加均衡,让每一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医改中,能够更加关注基层医疗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我们也期待大医院能够发挥其技术、人才优势,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