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医患如战友,共同敌人是疾病
近年来,医患关系的问题备受关注,引发了众多讨论和。钟南山院士对此深有体会,他强调医患关系的核心在于共同对抗疾病这一敌人。为了更好地解决医患纠纷问题,公立医院应回归其公益性的本质。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医院可能会趋向利益化,导致医生过度开药、检查等行为,从而激化医患矛盾。
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病房,以及侯凡凡院士所在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都是医患关系的典范。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钟南山院士认为,除了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外,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也是关键。他提到,在中国,一个医生每天要看很多病人,沟通时间有限,但即便如此,也要努力改善沟通效果。在他看来,医生必须为病人解决问题,不辜负病人的信任。医生应该接受医疗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强责任感和威信。
对于患者而言,钟南山院士建议他们认识到医疗不是消费,生命无价但医疗过程存在不确定性。他提议组织医生、患者之间的交流会、联谊会,增进双方的理解,把医生和患者的认识提升到“为同一个目标而战斗”的层次。
侯凡凡院士则强调医生应将心放在病人身上,这是她保持科室零投诉纪录的“秘诀”。在她看来,好医生应该用心体察病人的需求,潜心研究医术,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贴心为病人排忧解难。她表示,医改的方向应让普通民众看得起、看得好病,并承担更多基层医疗帮扶等社会责任。
侯凡凡院士也提到,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还需要解决如何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满足广大民众日益提高的医疗需求,以及医疗资源区域性和城乡分布不均等深层次的问题。这需要、医疗机构、医生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公立医院的改革、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等。钟南山和侯凡凡两位院士的经验和看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医者之道:沟通的力量
医者之道,博大精深,非单纯的技艺,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之道。“医生的工作不仅仅是治疗身体,更是处理情感。一个好医生,应该是沟通大师。”侯凡凡教授这样形容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医患间的有效沟通对于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但侯教授坦言,这一沟通之道并非易事。医务人员每天都在忙于救治生命,一天的工作时长甚至达到惊人的十四小时。在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医务人员能留给家人的时间寥寥无几,周末的休息时间也变得奢侈。这不仅是时间的问题,更是情感的消耗与疲惫。这样的工作环境与压力,让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
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沟通更为关键。侯教授提到:“我们需要大家的支持与理解。”在医患关系中,信任是基础,理解是桥梁。当面对繁忙的工作和繁重的生活压力时,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彼此的谅解与支持。为此,公众与医疗界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医患氛围至关重要。
作为医者,也需要不断地自我提升与反思。对于医疗服务中的不足与失误,我们需要坦然面对并接受监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为病患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但与此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们的艰辛与付出。毕竟,每一位医生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努力和对患者的深沉关怀。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而努力。让沟通成为连接医者与患者之间的纽带,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