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治理PM2.5 建全国首个无煤城市
我国长期以来习惯于先考虑结果再关注过程,但往往在审视过程时才发现初始的设想和路径存在问题。这一点在我们过去的经济发展理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环境为了GDP而让步,导致PM值不断攀升。如今,连首都都开始大力治理PM2.5,甚至提出建设首个无煤城市的构想。
全国人大北京团近日举行的会议中,贾庆林表示,PM2.5治理应被提升到国家层面,并建议由环保部牵头在北京进行试点。尽管北京在过去的十年中PM2.5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新的国家标准显示,去年的数据仍然超标一倍。今年,北京市将PM2.5治理列为首要任务。
贾庆林强调,对于北京的PM2.5治理,环保部的牵头试点至关重要。目前我们对PM2.5的了解仍然有限,因此需要更多的和实践。他期望北京能做出示范,为全国提供有效的治理模式。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市长郭金龙均表示,北京将努力成为无煤城市,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改善空气质量。
北京今年还提出了植树造林20万亩的目标。种树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具有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能涵养水源。贾庆林认为,种树是治理PM2.5的有效手段之一,应该大力推广。
与此通州区委书记王云峰就PM2.5治理提出了多项建议。他认为应该打破行政区划的概念,从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环保政策,设立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他还建议建立大气污染的联合防控监督协作治理机制,研究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并加大中央财政的支付力度。针对京津冀地区,他建议恢复小客车强制报废制度,严格控制重污染行业的产能规模,优化周边路网设计,减少大型货运车辆的污染。
在采购和国有企业采购方面,建议支持本土品牌。中关村科技企业应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些华人背景的高端人才以及全球各地的科技精英都看好中国市场的潜力,愿意在这里发展自己的事业。整个国家都在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建设生态文明而努力,期待未来我们能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这些高端人才的引进成本相当昂贵,动辄超过20万美元,甚至更高,这无疑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如果我们能够在人才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支持,无疑将极大地促进我们吸引和引进这些优秀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
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方向是引导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对此,我建议将报告中的“研发中心”改为“技术创新”,因为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规模以上的企业拥有研发中心的不足两成,特别是中小企业,他们可能并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但更需要技术的创新。推动大院大所的资源更多地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这将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产学研用的全面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实际上,在我国开始追求经济发展,目标直指赶超日美之际,我们的科学家就已经向发出警告:环境污染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一旦环境受到破坏,治理的难度和成本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清澈的河水可能会变成牛奶河,即使经过治理恢复,生态环境也可能无法复原。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城市中也屡见不鲜,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暂的经济增长,最终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例如,北京虽然建设无煤城市的目标易达,但治理PM2.5污染却是难上加难。环境是一个脆弱的系统,一旦破坏,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修复,痕迹和教训都是无法磨灭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对未来负责的态度。